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堂·吉珂德”的现代商业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6日00:43 东方早报

  “集资建房”是一桩听来匪夷所思的事情,可居然真的有人想要实践。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继北京之后,上海、成都等地不断有“集资建房”的新闻见诸报端。

  “集资建房”依据的逻辑是这样的:目前商品房价格急剧上涨,其中成本部分所占的比例其实并不大,而房地产开放商在中间赚取了暴利。因此,如果有数量足够多的购房者自愿结合成一个类似“合作社”性质的非营利团体,自行开发他们将来用于自住的商品房,就能够省掉支付给开发商的“利润红包”,从而大大降低购房负担。

  最初听到“集资建房”的新闻,我的第一反应是摇头,因为我对经济学中关于专业分工合作的理论深信不疑。这个理论告诉我们,经济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有两个因素决定了劳动生产率:其一是科学技术;其二便是专业分工的深度与专业合作的广度。从上述第二点来说,人类社会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步步走到今天这样专业分工高度细化的工业化、乃至后工业化时代,其意义是无与伦比的。如今,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任何一种消费品是我们自己生产的。正因为我们让别人从自己身上赚取了“利润”,才会有远比以往自给自足的时候更为富足的生活。所以,“集资建房”其实是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反向的“开倒车”做法,注定会以失败告终。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最初的这些想法逐渐开始动摇。经济学理论当然是不错的,但它成立的前提是分工不断深化而导致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恰恰是这一点让我产生了重大怀疑:可以相当肯定地说,目前中国房地产企业的整体专业化水平是极其低下的,在房地产的开发、设计、营销等几乎所有领域,我们到处看到的是那种粗放的、短期的经营行为,哪里有多少“职业水准”或“专业化”的影子。在这一点上,我本人内心想说的话与那些“集资建房”者一模一样:让我自己来做也一定不比现在的开发商差!尽管我从来没搞过这一行。不过,有了上面的看法之后,我却更加认为“集资建房”是注定不会成功的,只是我不看好它的理由发生了很大变化。

  既然大多数房地产开发企业并没有在自己的专业分工领域表现出应有的专业水平,他们为什么还能在这个市场里活得如此滋润、如此游刃有余?答案只有一个:他们虽然不具有市场竞争方面的专业能力,但却在其他方面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核心竞争力”。分析到这一步,结论其实已经昭然若揭:在现阶段,房地产开发企业最重要的“竞争力”不是别的,而是各种各样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与各级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及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的关系。说得极端一点,所谓房地产商,其实就是那个能够从政府那里拿到土地并能够从银行那里贷到款的人!只要握有这两种资源,你哪怕一天也没干过这个行当,也一定会成为一个成功的地产商。至于什么样的人能够通过什么样的手段获得这两种资源,则远远超出了那些一腔热情的“集资建房”者所能理解的范畴。

  这正是我更加不看好“集资建房”的理由—————房地产经营方面的专业知识虽然高深,毕竟还是可以学习的,但一群平头百姓想要从政府部门那里拿到开发房产的土地,想要从国有银行那里贷到足够的资金,听起来就像天方夜谭。退一步说,如果这群人当中真的冒出那么一两个家伙有如此广大的“神通”,那他们早就把该发的财都发了,哪还会“沦落”到跟“集资建房”的小百姓一起凑热闹的地步?新华社在4月初曾以《“妄想”个人集资建房,才知水有多深多凉》为题,播发了一篇昆明市一批人士“集资建房”的电讯稿,文章在描述了当地“集资建房”者处处碰壁的窘境之后指出,结果很可能只是消费者的南柯一梦……

  我国经过近30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明确地确立了市场经济导向的改革目标,而且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商品已实现完全市场化,不能不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是,在市场经济体系中至关重要的土地、资本、基础资源及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至今仍然牢牢地掌握在政府以及与政府直接相关的大型国有垄断企业手中,市场化的改革不仅没有完成,甚至还谈不上已经顺利起步。要素资源配置的高度计划及垄断性与终端商品的充分市场化之间的矛盾构成了当前中国经济秩序中最突出的深层次问题,它对正常经济运行造成了巨大扭曲,也为权钱交易和贪污腐败行为的滋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这一现象被有些学者称为新的“双轨制”,并被视作下一阶段改革必须突破的重点。

  作为一个细小的标本,“集资建房”想法的提出及其注定失败的结局再度提醒人们,在中国这样一个转型社会,根基于成熟市场经济之上的西方经典经济学理论通常是会大打折扣的。如同学者秦晖等人一再指出的那样,在我们这里,公平与效率不是一对绝对矛盾,在很多时候,忽视了公平,也就失去了效率。

  在我看来,“集资建房”的故事仿佛是一出现代商业版的“堂·吉珂德”—————“集资建房”者们在向通行的不合理的经济秩序以及附着其上的一连串潜规则发起挑战,尽管他们甚至都没搞清楚这个经济秩序和潜规则的力量有多大,根源在哪里?虽然注定会以失败收场,但这些现代“堂·吉珂德”们的努力依然应该受到敬佩和称颂。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第48届世乒赛
二战回顾系列专题
库尔斯克会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太平洋海战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新浪狮篮球队回访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