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难教育”要有度 “西点现象”不可取(观点碰撞)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6日02:17 人民网-华南新闻 |
邓璟 高强度,高负担,高收费,甚至还有可怕的体罚……最近,杭州市两所仿效“西点军校”的青少年培训中心,由于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在当地引起人们的关注。“西点现象”的出现从某个角度反映了当今社会对青少年“磨难教育”的需求。但笔者认为,这种高强度、超负荷、军事化的教育不符合青少年的成长规律,无益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西点现象”不可取。 当孩子们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疲惫不堪、追寻那日益消逝的“快乐童年”之时,“西点军校”式教育又从“天外”飞来,孩子们如何能承受如此之重?诚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然而把外国用来培养和管理军人的“西点模式”运用到孩子们的日常教育中去,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幼嫩“花朵”的摧残。 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已经成为国内外教育界的共识。看到家长对“西点学校”的老师说“孩子我算是交给你们了,放心打,大胆打”,笔者的心在滴血。时至今日,老师和家长都还认可“打是亲、骂是爱”、“棒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教育方式,这是教育的悲哀。“西点模式”只不过是用一种机械化的模式“批量制造”一大批“乖乖虎”,而孩子们的纯真天性、童稚之心和创造性思维全被那种半军事化教育无情地摧毁了。 虽然说,“时代变迁,孩子越来越不好带了”是事实,让孩子们参加一些准军事化教育来培养他们的毅力、纠正懒散作风原本无可厚非,但这种“磨难教育”要有一个“度”,对未成年人而言,军事化教育过犹不及。两所仿效“西点军校”的青少年培训中心,将军事化教育运用到日常教学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短期来看效果或许明显,但这样一个模子里“压”出的“人才”就能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吗?我们不得不先打上一个大大的疑问号。 孩子们有些素质并不能简单地通过军事化教育来获得。在我看来,培养一个拥有优良品质、棱角分明、具有个性的健康孩子,比一个军事化教育环境下诞生的“完美孩子”更足以称道。未成年人的教育,更多地呼唤社会、学校和家长三方联动,注入更多的爱与汗水,而不是仅靠打骂为主的军事化模式。 《华南新闻》 (2005年05月16日 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