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春城“降温生意”红火(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6日11:45 云南日报
春城“降温生意”红火(图)
骄阳炙烤5天 度假潮再现

  自5月11日出现29.6℃的入夏最高气温后,太阳连续5天曝晒昆明,让市民体验夏日的炙烤。据省气象台预告,未来数天春城气温将持续火热。

  持续高温天气里的春城掀起避暑休闲热,“降温生意”红红火火,爱美的春城女性花枝招展,防晒装备扮靓街头。

  昨日昆明最热地点 东风广场32℃

  昨日,记者手持温度计,实地测量昆明市区气温,4地点中东风广场气温最高,下午1时达32℃。

  4地点中的最低温度在翠湖,为27℃,下午4时在翠湖南路“省图”附近测得。泡壶茶、打麻将,翠湖周边茶室坐满了乘凉喝茶的人,翠湖公园的树阴下,传出悠扬的琴声。

  上午11时许,省博物馆附近的气温就达到28℃,站在街头,阳光让人感到刺眼。据天气预报,当天的紫外线强度达5级,已达有害强度,但烈日下,许多美眉仍在兴致勃勃地逛街,放眼望去,逛街的人群手中花花绿绿的遮阳伞,让街头绽开另类“鲜花”!

  最高温度在东风广场得到。下午1时许达到32℃,人们都躲到了树阴下,一位下棋的老倌儿背上汗津津的,仍在楚河汉界边奋力“厮杀”。一来昆明旅游的外地小伙拉着女朋友,看看天上的太阳冒出一句:“云南的太阳好辣!”

  下午2时,南屏步行街的气温达到30℃,也不低!音乐喷泉为烈日下游玩的人们带来了一丝凉意,也让孩子们高兴坏了,他们在水柱间跑着、叫着,衣服全被打湿,晒得红扑扑的小脸上挂着水珠,对着举起相机的爸妈做鬼脸。

  一个头戴遮阳帽的小女孩,因为贪吃冰激凌错过了喷泉,她一个劲地问一旁的爸爸妈妈:“喷泉还有吗?”据气象专家解释,昆明的最高气温相对于全国而言,并不算高,但紫外线强度却相当高,因此烈日下的地面温度比空气温度高得多。

  火热天火了商家 游泳馆推迟下班

  炎热的天气让商家抓住机会,生意着实火了一把。大观商业城,人们纷纷选购夏装,商家推出的促销活动让人眼花缭乱。卖太阳镜、遮阳伞的小店生意最火,一家小店的老板王女士从上午开始就歇不下来,她告诉记者,遮阳伞和遮阳帽都快断货了,天气热货也涨价了,可还是卖得很快。

  持续高温还让昆明各大游泳馆“下饺子”。国防游泳馆负责人李劲鸿说:“这两天来游泳的人比前段时间多了近3成,上午就有不少顾客来游泳了,这几天我们下班的时间都往后延长了。”五华区游泳馆的工作人员说:“再有一个月就放暑假了,来游泳的学生会更多。”

  读书品茶好乘凉 度假潮再次出现

  下午,太阳愈发火辣,省图书馆也成了市民、学生乘凉的好去处,二楼阅览室已经满座。

  64岁的邱云淑老奶奶一早就来图书馆看书了。她说:“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天热来看书,又凉快又长见识。”一楼的少儿图书阅览室坐了不少小朋友,他们津津有味地翻着儿童读物。6岁的童童在爸爸妈妈带领下,找到好多好看的图书。“爸爸说,等晚上天气凉快了,带我到翠湖去玩。”童童得意地说。

  在翠湖附近的茶室里,也坐满了纳凉的人群,或打牌,或喝茶聊天。和几个老哥们打麻将的李大爷说:“泡壶茶,打麻将,出身汗,浑身舒坦。”

  “五一黄金周”旅游休闲热余温未退,火爆的气温又将客流“赶”到昆明周边各度假区。昨日是双休日最后一天,昆明周边度假区仍出现汹涌客流,不少休闲场所客流量较平时翻番,水上休闲成为首选。

  大自然风情园的李先生告诉记者,这两天客人比平时多出1倍,不少市民举家出城避暑,客人们最喜欢呆在沙滩上,客房每天都住满了。

  在福保文化城,仅前天到文化城避暑的客人就达到了300多人,水上世界、漂流和水上滑道成了大人、孩子最喜欢的地方,客房周末入住率都在70%以上。文化城总台的李女士说:“天气太热了,人们大多是来游泳消暑,散客流量大幅增加,不少客人当天来玩当天回,玩得很高兴。”

  据了解,许多昆明人还选择了澄江、阳宗海等水滨休闲胜地,炎炎烈日让当地旅游业在“五一黄金周”后又赚了一把。

  张 扬 吴治平 袁 楠/文 王宇衡/图 (春城晚报)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第48届世乒赛
二战回顾系列专题
库尔斯克会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太平洋海战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新浪狮篮球队回访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