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央行发动效率革命 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将生变局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6日13:59 新华网

  在4月29日银监会召开第33次主席会议,会议讨论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息披露管理暂行办法》,要求资产管理公司(AssetsManagementCompany,下简称为AMC)公开披露其真实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风险管理情况等信息。

  这些或许会令四大AMC感到些许紧张,但近期报道的一则消息——“央行处理再贷款的资产托管公司将获批”,则使得AMC无法安然卧榻。

  央行的AMC计划

  早在2003年下半年,为了化解央行风险、维护央行权益、保持央行货币政策独立性,央行就有“单独设立金融AMC处置央行不良债权”的方案。

  该方案基本内容包括:第一,由央行出面,单独设立专门的AMC,统一承接央行出资救助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第二,借鉴专业AMC的运作模式,通过整合、重组、置换、资产证券化或打包出售的各种市场化手段,清理与保全已有的不良债权,回笼部分资金;第三,今后央行发放再贷款,尽量不使用纯信用贷款方式,即除了财政担保外,可以要求用问题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做抵押。

  央行将该方案上报国务院后,国务院将该报告转交财政部审批,接着后者以“建议委托四大国有独资AMC来处置央行的不良资产”答复。财政部提出了自己合理的理由:既然市场上已经有专业的AMC,那么央行完全可以把不良资产交由专业化的公司来运作,这样从效率与成本上,都是市场化的优选。

  但AMC处置不良资产的能力一直受到怀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就曾公开质疑AMC的效率,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金融市场处的纪敏也认为,AMC处置不良资产的速度和回收率都不尽如人意。

  根据银监会公布的AMC处置不良资产情况,截至2004年底,四大AMC共累计处理不良资产6750.6亿元,累计回收现金1370.0亿元,现金回收率是20.29%。如果扣除AMC回收现金的费用率8.65%,1%-2%的员工激励,以及所需要支付的债券和再贷款的利息(四大AMC向对应国有银行发行了10年期金融债券8200亿元,以再贷款和金融债券年利率2.25%计算,AMC每年须向央行和对应国有银行支付再贷款及债券利息约300多亿元)。这么多年下来,四大AMC的财务状况也就不言自明了。

  有央行官员这样表达了他的忧虑:“四大AMC资产回收率低,很可能造成国有资产低估而售,如果央行把不良资产交由四大AMC处理,可能会造成国有资产第二次流失。”

  四大AMC设立时,央行为四大AMC提供的再贷款约为5400亿元,占央行再贷款总额的近79%。如果按原先央行提供再贷款的方式进行,无疑将是央行再次为财政买单,而央行的风险与损失将继续放大。

  根据估算,至今央行发放的再贷款总额接近7000亿元。假如央行有再贷款得不到偿还,那么等于央行相应增加了等额的国内基础货币供应量,这将对中国的货币政策产生较大冲击,隐藏着通货膨胀的危机,将动摇独立制定与行驶货币政策的央行地位。

  为了化解日益向央行聚集的风险,央行必须改变自己成为准财政的不利局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在近年来的金融改革和金融风险处置中,央行的再贷款似乎成了没有成本的、取之不尽的金融资源。不同的利益主体在争夺这个资源时,似乎很少考虑到通过再贷款形式的大量货币投放必然会形成强大的通胀压力。”

  从体制上看,央行建立AMC来管理不良债权好处甚多:有效减少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的道德风险行为;整合了原有各临时机构处理有问题金融机构的职能;克服了原有临时机构专业性不强的缺陷。专门化资产管理机构具有处置方式专业化、市场化、多样化的特点,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回收资产、降低损失。

  正因如此,央行积极谋求一个完全由自己控制AMC的努力也就得到某种折中的回报——设立央行的资产托管公司。

  四大AMC业务遭挤压

  央行资产托管公司的成立,必将改变资产处置市场的格局。

  首先,央行再贷款无法收回的不良资产将交由央行自己的托管公司来处置,而不再是交给2003年财政部所建议的“委托四大国有独资AMC来处置央行的不良资产”。这对四大AMC而言是至关重要的——这就意味着它们的将来的业务量将减少。而同时由此所带来的日常三费和人员激励奖金也就无从谈起了。

  央行的一位人士也直言,虽然央行资产托管公司不以盈利为目标,但托管公司也要按照正常的企业来运作,资产托管公司完全可以从回收的本息中扣除日常三费——处置费、管理费、人员费,以及实施业绩提成的人员激励奖金。“这部分利益没有必要让四大AMC再次分割。”

  可以想象,在四大AMC处置的资产中,不良资产的是不同质的,除了不良资产本身的变现能力或资产质量能影响其回收率外,资产本身的性质也可能是影响回收率的一个因素。虽然某些不良资产就其实际的变现率而言可能是同样的,但很可能因为所处的行业的不同,而导致处置价格的不同。例如,一个普通工业企业的不良资产(如棉纺厂),与金融机构(如证券公司)都是20%的变现能力,但由于证券公司的“壳资源”是普通企业所不具备的,据此,该项资产就可能获得更高的(比如,30%)处置价格。

  央行拥有的不良资产,几乎全部来自于银行、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农信社等各类问题金融机构。而某些问题金融机构,譬如关闭券商的资质、执业牌照,在目前严格控制市场准入的政策背景下,正是一些民资、外资可遇而不可求的宝贵资源。

  在不良资产中,相对优良的金融资产的可遇不可求,对四大AMC而言绝对是个心痛。

  央行托管公司的另一个职能是不良贷款的批发商。成立后的托管公司将可以接受商业银行的委托,批发处理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对四大AMC而言,这又是一个抢夺饭碗的事情。央行托管公司能凭借央行的账户审批与信贷登记系统,可以完整查询所有企业的账户设立与贷款情况,处置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的信息资源相对于四大资产管理而言就很明显了。这在将来的处置不良资产的市场份额上,必定会成为四大AMC的强劲对手。

  四大AMC转型在即

  就在银监会发布《金融AMC信息披露管理暂行办法》前不久,银监会“不良资产交易管理机制”课题组发布了《金融AMC不良资产交易监管研究》报告,报告建议“应当尽快进行资产公司股份制改造,引进国有资本之外的投资者包括具有丰富不良资产处置经验的国外战略投资者,从根本上规范法人治理结构。”

  信息披露是资产公司股份制改造的重要步骤。按照财政部的计划,设立四大AMC,初衷是对口收购、经营、处置来自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的不良资产。因此,在AMC成立之初,财政部将四大AMC的生存期暂定为10年。而股份制改造就意味着AMC大限将超出原先预定的10年,因为股份制公司是要持续经营的。会议强调,良好的信息披露有利于促进公开、透明、统一的不良金融资产交易市场和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是强化市场和社会对AMC及不良资产形成、处置所涉及的有关各方约束和监督的迫切需求。

  四大AMC转型在去年就迹象明显。2004年2月,国务院批准了财政部上报的《关于金融AMC改革与发展问题的请示》(下称《请示》),AMC尚未处置完的近5000亿元不良资产将以三年为限,实行现金回收率和现金费用率双率包干,以利于国家财政锁定最终损失。与此同时,AMC索要四年之久的直接投资权也被赋予,此外还允许AMC对外商业化处置不良资产。

  四大AMC的生存空间逐步变窄。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工作提速,有关其不良资产二次剥离至四大AMC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建行正在筹划的拍卖数十亿抵债资产的行动。AMC纷纷将剩余不良资产整体打包,向国内外投资者一次性转让出售。华融已经与国际投行成立了8家合资AMC。四大AMC作为不良资产一级批发商的地位已然确立。2004年以来,AMC建立资产处置回收目标责任制,以信达AMC接手中行、建行可疑类贷款剥离为标志,AMC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庄毓敏教授表示,AMC的商业化转型已经开始。AMC在资产处置业务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人员优势可能使AMC在今后投资银行业务中做大做强。

  2004年12月16日,中国信达AMC作为第72家保荐机构,出现在中国证监会更新了保荐代表机构和保荐代表人名单里。而在首批保荐机构名单中,华融AMC还是唯一进入名单的AMC。

  事实上,四大AMC都已操作投行业务。早在2000年9月,华融就已获得了特别主承销商资格,可在资产管理范围内开展推荐企业上市和股票、债券承销业务。信达也在投行业务上发力。目前,信达已经取得了上交所和深交所会员资格,并与银河证券公司等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另外,信达还与多家企业签订推荐上市和承销协议。

  对问题券商的托管,是AMC进入投行业务的另一个渠道。AMC对券商的托管,实际上是AMC不断进入券商管理事务的过程,一旦证券公司的债务清理完毕,AMC就有可能顺理成章地接手证券公司,得到证券公司现成的壳资源。(项志华罗磊)(来源:经济参考报)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第48届世乒赛
二战回顾系列专题
库尔斯克会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太平洋海战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新浪狮篮球队回访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