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高程测量花絮:手电当车灯 夜行高原路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6日17:05 新华网 |
新华网珠峰大本营5月16日电 新华社记者 张景勇 手电当车灯 夜行高原路 计划被带往峰顶进行测量的仪器设备在调试过程中突然损坏,为了及时维修仪器设备,保障登顶测量的顺利进行,年轻的工程师孙占义马上从珠峰大本营赶回北京。修好仪器设备后,他又马不停蹄地从北京飞往拉萨,下午就乘车赶往珠峰大本营,可车灯被搓板路全部颠坏,孙占义只好用手电筒当作车灯照路,在大山里走了6个小时,凌晨3时才到达日喀则;第二天一早又起床赶路,夜里11点终于抵达大本营。 我们当然知道当时很危险,甚至是生命危险。但是没办法,因日程安排一环扣一环,不能因为个人而影响整体安排。孙占义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有些后怕,现在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车在青藏高原的作用的确至关重要。 但在2005年珠峰高程测量队,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车辆却没有一辆是完全健康的,所有的11辆车在珠峰地区的恶劣路面全部累出病来:有的接连跑坏两个轮胎;有的挡风玻璃被风吹起的碎石完全打碎;有的车顶差点掉下来,只好靠车里的人举着;还有的甚至车厢几乎被颠散,乘车人的任务就是时刻准备着,以免车子底盘突然散落而被甩到地上…… 帐篷之家被风吹走几公里 珠峰地区的风令人不能小视。在珠峰大本营附近测量时,队员们刚搭好的帐篷被狂风一下吹走,队员戚晓轩在狂风中追出了两公里,终于把家找了回来。 在大本营,尤其是睡觉时更能感受到大风的亲密接触。六七级的大风吹得帐篷哗哗作响,有时竟把靠帐篷边的行军床吹得晃动不止,睡不踏实已属常事,当然在帐篷里不用担心打呼噜影响别人,因为呼噜声在大风面前绝对可以忽略不计。 狂风不但影响着测绘队员们的生活,也对他们的工作带来不少麻烦。重力小组的队员在一次完成观测任务后,将放在夹子中的记录纸放在汽车座位上,可在打开车门的一瞬间,大风一下卷起了夹子,吹散的记录纸漫天飞舞。这下可急坏了小组人员,大家顺着风向,一直追到一个村庄,才在墙上、院内找到散落的记录纸,大家喘着粗气,半天才缓过神来。 热度、温度皆高的新闻中心 随着珠峰登顶测量日期的临近,在大本营采访的媒体已近20家,记者超过40人。虽然大本营的天气和生活条件依然恶劣,但新闻竞争已趋白热化,新闻大本营的热度很高。 新闻中心的条件虽然简陋,但记者们依然是干劲十足。目前,在大本营采访的有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科技日报、陕西电视台等媒体的记者。关于珠峰高程测量的新闻报道现在已有5000多条。 新闻中心不但人气高涨,温度也是一流。白天是蒸笼,晚上是冰窖。这是记者们对新闻中心的描述。由于帐篷并不保暖,也不透风,白天太阳一晒,温度很快就超过40摄氏度,而夜晚的温度则接近零下20摄氏度,昼夜温差达60摄氏度。 记者接二连三被送到低海拔地区治疗 15日,某地方媒体的两位记者刚刚从定日医院来到大本营,又一位中央媒体的记者被送往下面的医院治疗。 虽然珠峰地区的环境十分恶劣,但为在新闻竞争中取得优势,各路记者克服了难以想像的困难坚持工作。为获得第一手新闻,有近10名记者经过艰难跋涉,到达了海拔6500米的登山前进营地和海拔6350米的珠峰科考队工作营地进行现场采访。通讯社、电视、广播、报纸等不同类型的媒体充分发挥自身特长,为公众提供多方面的信息。 面对艰苦的环境,媒体仍发出了大量关于珠峰高程测量、科考和登山的信息,但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不少记者因不能适应在艰苦的环境中长时间高强度工作而身体不适。 在过去的1个多月里,在珠峰地区恶劣的环境中,有10多名记者身体出现了各种病症不得不下山治疗,现在大多数记者都已经回到了大本营,重新开始了紧张的工作,但还有少数记者仍在医院治疗。中国测绘宣传中心副主任、此次珠峰高程测量活动新闻发言人徐永清告诉记者。 天气喜怒无常 登顶日期一再推迟 现在全体登顶测量队员已在海拔6500米前进营地集结,但由于天气情况并不理想,最佳的冲顶时机仍未出现,他们仍在耐心等待。 气候条件对登顶有直接影响,因此登顶测量需要看老天眼色行事。但今年珠峰地区的天气条件非常不理想,七八级风甚至是10级以上大风已不鲜见,降雪也时断时续。到了5月,珠峰地区风雪还如此密集,近年来很少见到。不少登山专家指出。 正是由于天气状况恶劣,人们等待已久的登顶测量一再推迟,已从最初计划的5月5日冲顶,推迟至10日左右,然后延迟到18日。从现在各方面的情况看,冲顶时间将再次延迟。珠峰登山专家们指出,如果天气不出现大的反复,登顶日期将推迟至20日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