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前人大代表修活人墓 碑刻勤政廉洁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6日22:01 人民网 |
“美德良操百世铭,勤政廉洁两袖清”。这是一幅特别的对联,篆刻在一座活墓墓碑上,墓主人冯国良曾是全国人大代表,退休前担任彭水县原桑柘区人大主席,如今冯尚健在,59岁。5月12日下午,记者乔装需修建墓碑者前往冯国良的活墓探访。当天晚上返回快进彭水县城时,冯国良带着女婿等几名家人,乘着一辆越野车截住记者的采访车,情绪激动,要求一定听他解释:“我是退休后才给自己修建的,本地都是这个风俗。” 臧克家先生在纪念鲁迅先生的一首诗《有的人》中这样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看到发生在彭水县的这桩“活死人墓”的新闻,笔者突然想到了臧老的这首诗。我想,臧老的这两句诗用在墓主人冯国良身上真是再恰切不过了。不是吗?他明明才59岁,拥有“健康”的身体,却已经为自己建好了“豪华”的坟墓,墓志铭都写好了——这不正是“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的典型个案吗? 毫不客气地说,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闹剧!虽然中国人向来有“慎终追远”的传统,我们也必须正视和尊重这种传统习俗。但是,像这种大建“活死人墓”的现象,却无法让我们保持敬意:这明显是一种扭曲的、畸形的、不负责任的生死观和名利观。我很好奇,到底是什么催生了这种近乎“自我诅咒”似的匪夷所思的行为呢? 细想之下,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总也逃不出“名利”二字。所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几乎每个人都想着自己百年之后能得到世人的怀念和认可,这本也无可厚非。但问题是,这种对于有口皆碑的美好声名的渴望和追求,必须建立在对于自己的亲人、朋友、乃至国家奉献了一腔热血,做出了一定牺牲,成就了一番功业的基础之上,而不是自说自话地搽脂抹粉,甚至指鹿为马,颠倒黑白。也就是说,身后的名声如何,不是自己说了算的。所谓千秋功罪,任由后人评说,就是这个道理。 曾经当过全国人大代表的冯国良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对于“声名”的渴求显然已经超越了理性的约束——他已经迫不及待地要为自己树碑立传了。殊不知,这种自我粉饰,自我吹捧的墓碑传记是多么的不堪一击!最后,让我们重温臧老的诗,并作为本文的结语: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可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群众却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新闻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