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是道德危机,更是规则危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7日05:26 中国青年报

  日前,因不敢承担社会责任而延误圆明园环评一个月之久的北京师范大学下属的环评单位,受到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的点名批评。潘岳称,“圆明园整治工程环评‘难产’,暴露了环评单位的道德危机,因逃避社会责任和风险而拒绝环评的现象必须引起高度关注。”(《人民日报》5月12日)

  自国家环保总局4月13日就圆明园整治工程举行听证会以来,针对整治工程的环评报告就成为关注焦点。北京师范大学下属一家环评单位在接受圆明园委托后,又拒绝进行环评,让圆明园管理处“另请高明”。据说,对建设项目的环评先接后辞,在我国20多年的环评史上还不多见。

  正如潘岳批评的那样,北师大下属的这家环评单位,没有以科学的态度和负责的精神对圆明园整治工程进行环境影响的分析预测,而是瞻前顾后,惧怕承担责任,在反复近一个月后才提出不愿牵头做环评,延误了整治工程环评的时间,的确“暴露了环评单位的道德危机”,理应受到道义谴责。但是,难道仅仅是道德危机吗?在笔者看来,环评报告的难产是道德危机,更是规则危机。

  根据国家《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建设单位指定对其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机构,环境影响评价只能由业主单位自行选择有资质的机构。因此,环保总局不能直接指定环评单位,只能由被评单位寻找环评机构。20多年的实践证明,环评制对于预防环境污染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环评制度的设计上,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由项目业主出资、委托单位搞环评的机制,难以避免环评单位“吃人家嘴短”的流弊,从而产生环评单位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有些环评单位“只帮忙、不添乱”,有的甚至沦为“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工具。

  北京师范大学所属的这家环评机构具有经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认可的甲级环评资质,从技术、业务上完全有能力承担圆明园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之所以瞻前顾后,可谓苦衷满腹。假如论证结果认为防渗工程对环境无害可以保留,它可能无法面对心中存有疑惑的公众,那就要承受巨大的舆论压力;假如论证结果认为防渗工程对环境有害需要拆除防渗膜,就一定要有官员承担巨额投资失误的责任,这种问责所形成的压力将使该环评机构担心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当然还有一个不大不小的“面子”问题:拿了人家的钱,却要论证人家的错误,是不是有点儿太“那个”?

  我们不能仅仅用道德批判的眼光来看待环评报告“难产”问题,简单的道德批判将妨碍我们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因此,在谴责有关机构道德缺失之余,我们更应该思考环评规则存在的问题,思考如何推进规则改革,从根本上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尴尬事件。

  作者:马国川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夏日风情
夏日风情精彩图铃
母 亲 节
温馨祝福送给母亲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