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称官员“同志”好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7日10:36 中国新闻网 |
5月15日的《南方都市报》上,发表了林达先生的文章《官员的辈分该降低一点》。林先生认为,旧时把县官称之为“父母官”,官员和民众的关系是父母与家人的关系。而现在出现了官员辈分下降的现象,叫起来成了平辈,称兄道弟。作者期待,“以后我们见了名人高官,能不能把他们的辈分降低一点,降到和我们同辈,平等相待。这样,在官员面前,我们就不再需要像小辈一样恭恭敬敬,而可以挺胸抬头,担负起做一个公民的责任了。” 确实,我们的文化重视家庭伦理,而且这种家庭伦理也向整个社会蔓延,一圈一圈地扩大,覆盖了整个社会。也就是说,传统社会的伦理秩序,常常套用家庭的伦理规则,大家觉得这样做比较“亲近”。不管是过去把县官称之为“父母官”,还是现在把领导亲切地称为“大哥”、“大姐”,都是这种社会伦理的表现。但与官员讲辈分,不管是高一辈,还是视为平辈,恐怕都与现代政治文明的精神不尽吻合。 传统家庭伦理的本质,就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上下尊卑秩序,称呼决定了你必须采取的态度,也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官员称兄道弟,依我看还是在以特定的伦理来定位两人之间的尊卑秩序。从深层意义看,这种伦理称呼多少反映了一些人对待公权力的态度,即不是把公权力看作服务于所有人的公器,而是服务于“自家人”的工具;所希望的是“内外有别”,而不是一视同仁。 我们看到,有些人与领导称兄道弟,仅仅是为了拉近距离、拉拢权力,为将来的谋利铺平道路。这种风气向社会蔓延,最容易造成腐败分子与社会黑恶势力之间同流合污,利用公权力为小团体牟取私利,给国计民生造成严重损害。 说到底,这种“称兄道弟”的社会伦理观,虽然使我们有种“大家庭”的依靠感和亲切感,但在脉脉温情的面纱下面,很难避免滑向“家族式”的传统政治关系,它不利于我们每个人之公民人格的养成,也不利于法治和公民社会的形成。现代社会,讲求人与人之间平等独立,很少将家庭伦理的一套运用于社会领域,对官员的称呼通常是以职务相称,某种程度上,其所彰显的是人们对待公权力的态度。 一个社会如何称呼官员,看似很随意,但是它其实反映了这个社会如何看待公权力的态度,因此不可等闲视之。在我国,权力来源于人民,掌握权力与否和多寡并不决定人的高低贵贱,这是中国权力的合法性基础和中国社会对待权力的特有语境。因此,官员不应该有辈分,用“同志”这一称谓最吻合我们权力的属性,也最明确地表明官民的地位是平等的。如此,我们才能真正构建一个人人平等的现代社会,我们每个人才能真正“担负起做一个公民的责任”。 【来源:解放日报;作者:马国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