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台商VS昆山:相遇、相知、相恋(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8日11:13 人民网-华东新闻
台商VS昆山:相遇、相知、相恋(组图)
  日前,昆山市巴城镇部分台商组织了一场名为“爱的传播”的爱心联谊会,并在现场组织义卖活动,所得款项用于建立一个爱心基金,资助当地的贫困学生。图为义卖活动现场。

  昆山究竟是什么

  上海人说昆山是小上海,香港人说昆山是小香港,台北人说昆山是小台北;昆山一些乡镇干部现在说的普通话,也带有台湾味

  昆山是什么?这也成其为一个问题吗?

  昆山是苏南的一个县级市———这样说,一些昆山人或许隐隐有些不服气。不说别的,一年财政收入80多亿元,进出口总额200多亿美元,这两个数字,比有些省份还高,如此县级市,国内有几家?而且,苏南另有几只“小虎”———江阴、常熟、张家港,其经济实力与昆山几乎等量齐观。因此,如此形容,似乎不能显出昆山的特质。

  于是,有人说:上海人说昆山是小上海,香港人说昆山是小香港,台北人说昆山是小台北。这话相当有概括力。前两句,恐怕也可以形容其他苏南强市,但第三句,只能用于昆山。

  穿行昆山街头,各式台湾风味的小吃店、料理店、咖啡店、酒吧鳞次栉比,不仅内外装饰颇具台湾特色,店名也很“台湾”,如福隆楼、如意阁、西堤岛等,有些干脆就叫宝岛食品大卖场、台湾功夫茶……

  这座苏南小城的生活也有些台湾化了。晚上10点多钟,徜徉在黄河北路,街上依然车水马龙、人来人往,茶楼、酒吧依然人影绰约,直到凌晨一两点,也热闹如常。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3万多台商及家属生活在昆山。

  据说,昆山一些乡镇干部说起普通话来,也不由自主地带有台湾味,因为和台商接触得太多。

  这些变化,与台资企业纷至沓来分不开。若干年前,昆山曾被称作苏州“小八子”、“小六子”(即经济发展排在苏州所辖县市的最后一位)。直至现在,一些昆山人还耿耿于怀。有位昆山干部当年去北京,对方闻“昆山”而茫然。“那你知道周庄吗?”对方作恍然大悟状:“哦,昆山属于周庄呀,你早说嘛。”

  现在的昆山,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它已经成长为中国百强县市翘楚;昆山人也鲜遇上述尴尬了。

  从1990年第一家台资企业落户昆山以来,短短十几年间,这个苏南农业小县,迅速成为中国大陆台资企业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两个60%”说明了这一点:截至去年底,台资企业占昆山外资企业总数的60%,达到2100多家;台资数量占外资总量的60%,超过了160亿美元。昆山还有种说法:台资企业开工的是2100多家,在建的至少也有2000多家;能统计到的台资160多亿美元,而辗转通过其他国家间接投到昆山的台资,难以记数。昆山台资最重要的特点是:IT产业占很大比重,达600多家企业,投资总量60多亿美元。台湾10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商,已有8家在昆山设厂,昆山也成为世界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年产量突破1000万台。去年,昆山市跻身国家首批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有人百思不得其解:若论与台湾的渊源,昆山无法与福建相提并论,要说IT产业基础,昆山原来也鲜有优势,凭什么成为“台资天堂”、“IT产业高地”?

  “台北气候”是如何形成的

  昆山领导当年在一片荒凉中侃“晕”了台商,“如果第一拨台商没有落户,可能就没有今天的昆山”

  有个故事:昆山的干部把一台笔记本电脑拆开,看看还有哪些零部件生产企业未在昆山设厂,然后有针对性招商,结果收到奇效

  火车从上海开到昆山只需半小时。从上海市区到昆山,甚至比到上海某些郊区还方便。

  “离上海市中心55公里,到虹桥机场40分钟。”这是昆山人自我介绍的开场白。这样的地利,已被昆山人利用到极致。从早年请来上海“星期天工程师”帮助发展乡村工业,到后来组织队伍到虹桥机场“守株待兔”,把到长三角地区考察的台商接到昆山———与其说是“接”,不如说是“截”,这一点,昆山人自己也承认:“那时候,谁知道有个昆山呢?不这样做,谁到昆山来?”

  在杨登辉看来,昆山是很多台商如今必定要来“报到”的地方。

  杨登辉57岁,头发已经花白。“很辛苦喽,套在这里15年半了,算是最早来昆山打拼的台商了。”话说得辛酸,他的脸上却一直挂着笑容。

  杨登辉有两个身份:镒生电线塑料(昆山)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昆山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副会长。

  他第一次到大陆考察,是1989年夏,当时很多外商正纷纷撤资。“毕竟同宗同祖嘛,应该来看看,说不定就隐藏着机遇。”他们先后考察了北京、上海等地。“后来,昆山的领导找到我们,描绘昆山如何如何好,我们来一看,一片荒芜啊!他们真是‘六寸不烂之舌’!”不过,他们仍然被当地领导的热忱打动了,决定投资做纺织产品,1995年转向IT产业。“当时,他们滔滔不绝讲了两个多钟头。后来证明,他们做得比说得还要好。”

  昆山市外经局局长张振跃把当地领导的这些做法统称为“服务”。

  “那时候,听到台商来长三角考察的信息,市领导会到机场去,把他们当成贵宾。台商设厂遇到问题,要见书记市长很容易。”张振跃说,“如果第一拨台商没有落户,可能就没有今天的昆山。”他不认为在机场“截留”台商,是和上海等城市抢机会,他婉转地说:“当时别人可能没完全做好承接台资的准备。”

  闸门一旦打开,台资便一发而不可收。

  台商很看中“人脉”,张振跃说,“台商越多就越有台商”。更重要的则是成本考量。比如,一家笔记本电脑生产企业移师昆山,为之配套的众多台资企业只有到昆山设厂,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于是,一条条产业链在昆山形成了。

  “昆山的干部怎样招商?他们会把一台笔记本电脑拆开,看看还有哪些零部件生产企业没在昆山设厂,然后有针对性地招商。”一位机关干部不无夸张地说。

  “现在,这边已经形成气候了,不到这边到哪里?”台商杨登辉现在有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帮昆山“背书”———向外商推介昆山,包括招商引资政策、劳动力状况等。现身说法,效果不错,为昆山引来不少外商。

  “1995年、1996年,一些欧美朋友说,台湾和大陆隔了这么多年,你们在大陆都能成功,我们为什么不跟进呢?”他刚来昆山时,电话是手摇的,打个电话到国外,得先摇到市邮电局,再摇到上海邮电局,才能摇出去。他们向市领导反映,答复是3个月内解决。这件事杨登辉记得很清楚:15年半,昆山换了6任书记、7任市长,但为外商服务的理念和水平始终没变。

  “我常常当着市领导的面说,我最尊重的不是你们,而是你们团队中最普通的工作人员。每次回台湾,我都劝那边的公务员到昆山学习学习,看看这边是怎么服务的。吃住我来负责,回去可以好好改进。”

  越来越有家的感觉

  很多台商工作在昆山,生活在上海,但他们更愿意被看成是“昆山人”

  见到苏来得,已经是中午12点多。他还没有吃午饭。

  苏来得是唯君电子(昆山)有限公司董事长,最近,他和太太花美蓉女士比较忙,正紧锣密鼓地筹办名为“爱的传播”的爱心联谊会,在巴城广场设了68个摊位,组织巴城镇台商认购,每个摊位1000元,所得款项除去活动开支,全部用于建立一个爱心基金,资助贫困学生。台商认购摊位后,可以拿出日用品义卖。花美蓉女士拿出专门制作的T恤、帽子和胸贴给记者看,并乐观地表示:“至少有两三千人到场。”

  他们认为,捐钱还是次要的,关键是让昆山台商与本地群众有交流的机会。“由台商来做这件事情,在大陆恐怕还是第一次。”身为昆山台商协会副会长的苏来得,对这次“赶大集”看得很重。

  花美蓉则是昆山台协妇幼慈善委员会副主任,这个机构又叫“台商太太俱乐部”。“和大陆的‘妇联’差不多,”她笑说,“先生在外面打拼,当太太的总要有点事情做做,生活充实一些。”她们互相学厨艺、插花,组织休闲活动,每个月要去敬老院看望老人,搀他们活动活动,搞搞卫生。还经常去孤儿院看望,给一些资助。“现在,我们这个太太俱乐部已经有110多位成员了。”

  让苏来得夫妇不方便的,是每天往返于上海和昆山之间,因为家在上海,两个孩子也在上海的美国学校念书。“每天上下班两个半小时,过路费要30元。现在好些了,以前没有高速公路,时间更长。”他们在昆山买了一套房子,正在装修。“过几年两个孩子到国外念书了,我们就可以搬过来住了。”苏来得估计,“两头跑”的台商,至少占15。“大家也不希望这样早出晚归。‘昆山是我家,我家是昆山’,我们有这种认同。”

  张振跃局长说,一些台商家里有事情,会发请帖给昆山的朋友,完全把自己当成了昆山人。“连昆山的城市风格,也与台商的聚集有关,比如小吃文化、咖啡文化,还有‘月光经济’,就是各种酒吧、歌舞厅等等,比苏州、南京还热闹,在沪宁线上肯定不多见。”张振跃认为,昆山是一个很能包容的城市。

  杨登辉现在是昆山市10多个政府部门的行风监督员。以前,环保部门对排放不达标的台资企业以劝导为主,而他则毫不客气:“一定要罚!不能把后患留给子孙,台湾以前有过教训,昆山不能走这样的老路。”

  一群特殊的“小昆山人”

  在大陆的一个县级城市,一群来自台湾的孩子接受着台湾的基础教育,这一切已经如此顺理成章

  在离昆山市区20多公里的花桥镇,还有一群特殊的“小昆山人”———华东台商子女学校。该校学生中只有23%是昆山台商子女,大部分则来自上海及周边城市的台商家庭。

  汽车从沪宁高速公路花桥出口下来,一转眼,就来到这所学校。正是下午4点多钟,学校门口停满了车,大部分是上海牌照的大客车。孩子们拖着行李箱一样的书包,蹦蹦跳跳地从教室出来。他们很有礼貌,也很开朗,看到老师、同学,包括记者这样的“不速之客”,都主动打招呼。

  “这些孩子很可爱,也很调皮,和大陆的孩子差别很大。”副校长程凤琳说。台商子女学校2001年9月正式开办。朝夕相处了近4年,看得出来,她从心眼里喜欢孩子们。这所学校是大陆正式批准的第一所台商子女学校,在校台商子女540名,他们的父母,有些是台资企业老总,有些是“台干”,就是受派到大陆工作的公司职员。“很多孩子过一段要回台湾,但学业不会中断。这里的学制、教材与台湾一样,39名主课老师全部从台湾请来。”

  这些孩子不怎么怕老师,上课发言很主动,对老师讲课不满意,还会随时站起来批评。“课堂气氛很活跃,但‘纪律性’不如大陆学校。课堂中间,一些学生可能就会跑出去玩。说实话,一些大陆的老师觉得,他们比较难管。”程凤琳觉得,台湾的基础教育更“生活化”,比如,孩子们会学到吃完饭怎么收拾桌子,上洗手间有哪些规矩,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等等。考试题目都是选择题,但知识面很广,要求学生读很多书。“有些方面,值得大陆借鉴。”

  在大陆的一个县级城市,一群来自台湾的孩子接受着台湾的基础教育———这样的事情,若是在10多年前,一定是不可思议,但现在却是如此寻常。

  一个因台资而勃兴,又对台商有着别样吸引力的城市,在毗邻上海的昆山诞生,有很多因素:地理位置好、人文环境好、工业基础好,包括到机场“截”台商的偏执劲儿。所以,当台商说“不到昆山又到哪里去”这样的话,你就不再会奇怪了。

  《华东新闻》 (2005年05月18日 第八版)
台商VS昆山:相遇、相知、相恋(组图)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2005财富全球论坛
七部门稳定房价新政
俄卫国战争胜利纪念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苏迪曼杯羽球赛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