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架设科学与艺术的彩虹桥 (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8日14:15 新民晚报
架设科学与艺术的彩虹桥(组图)
架设科学与艺术的彩虹桥(组图)
架设科学与艺术的彩虹桥(组图)
架设科学与艺术的彩虹桥(组图)
架设科学与艺术的彩虹桥(组图)
架设科学与艺术的彩虹桥(组图)
架设科学与艺术的彩虹桥(组图)
架设科学与艺术的彩虹桥(组图)
——2005年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先睹记

  本报记者董纯蕾文

  这是一场需要时间、想象力和求知欲的“感观旅行”,缺少其中一样,你便没有办法尽情尽兴。

  这可能是你第一次这般感知世界,使用大千世界的各种科学装备,怀着你一贯的艺术美感。同一样物件,肉眼、电子显微镜和卫星看到的景象完全不同,普通市民、艺术家、分子生物学家和纳米材料学家的印象各有千秋,如果不在科学与艺术间架设桥梁,你一定没有方法相信所见所感是同一种生命。

  2005年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明天开幕,分为院士画廊、数码时代、科学发现、科幻艺术和科普艺术5大板块,共设25个展区,本报择其菁华,邀您先睹为快。

  微虫之魅

  40余年前,菲律宾某大学的实验室里,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郑守仪院士初遇有孔虫,少女被微小的虫子深深打动。它如此美丽,她对它的爱如此长情。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厮守”之后,郑守仪说起有孔虫依然会提高音调,眉宇之间依然有深情在跃动:“它太美了!因为它无与伦比的自然美,所有艺术作品中的曲线都能在它身上找到。也因为它是大自然中重要的生物指示种,对海洋地质、石油勘探、气候变迁的研究意义重大。”今日高耸入云的喜马拉雅山脉曾是汪洋一片,有孔虫的遗迹便是有力证据之一。郑守仪曾在冷温带的渤海里发现了只有在南海才会出现的有孔虫种类,由此可知:渤海古代所处的环境要比今天暖和得多。

  后天是郑守仪的74周岁生日,郑院士没有任何庆祝计划,却为上海准备了两份礼物。“这是我刚制作完毕的颗石藻球模型,颗石藻是比有孔虫更小的海洋单细胞超微生物,你们看到的是放大2万倍后的效果。上海市民很幸运,这是它头一次公开亮相!”另一份礼物是特意为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教授、中科院院士汪品先而备的。“五脚三虫是汪院士发现的新种,我要把这一镜框的模型送给他,希望能成为他得心应手的教具!”

  螺旋之迷

  螺旋是蛋白质分子的标志性结构,它是生命科学的关注焦点,也是艺术家饶有兴味的曲线。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打造了一座虚拟的“蛋白质公园”,邀你头戴立体眼镜,手握操控盘,在极限游戏里挑战你对分子螺旋结构的认知极限。无论你坐过山车、玩滑板还是驾驶摩托,弯曲有致的螺旋都可以成为你的运动轨道。来吧,试一试这条“勇敢者的道路”!在虚拟世界里,你不仅用不着担心翻车,而且可以深入螺旋内部寻找它的二级结构——新药研发寻找靶点的工作,和这有异曲同工之处!

  发现之美

  穿过烛光上空热空气的子弹,以飞速引起的冲击波证实了多普勒效应,也定格了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瞬间。叛逆的、于最后分裂阶段的癌细胞,两个“子”细胞仅由一座窄桥连接,画面怎么看都好似远古的壁画。艾滋病病毒粒子就像白血球表面的萌芽,萌芽受到破坏后又会重新组建成成熟的病毒,这场景看上去竟颇有几分壮烈!

  50项现代科学史上的重要发现,用实景、实验照片、计算机模拟图等多种方式呈现在眼前,足以构成一座风格迥异的艺术画廊。

  细胞之舞

  许多细胞图像照片一样美丽,英国艺术家朱迪茨别出心裁地用版画形式对这些细胞进行诠释。对科学家来说,这些图像代表神经元,神经传输,神经胶质细胞和凋枯性细胞等。而艺术家则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来进行理解,这些图像就像是浩瀚宇宙、月球地貌等。

  明起至22日,2005年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在东方明珠电视塔零米大厅和上海国际新闻中心免费对公众开放,索票电话为53835608,详情请查询“科学与艺术网”(www.science-art.com.cn)。(除署名外本版图片由“2005年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提供)

  金图企鹅是一种小个子的企鹅,大概经不起众人热情的注视和闪光灯的追逐,害羞地耷拉下脑袋。

  本报记者陈正宝摄

  在受精的那一刻我们都是女性——决定我们出生时是男性还是女性的是我们是否具有雄性基因。

  “光波干扰模式”。由贝伦尼丝·阿博特拍摄于1958年前后。在英国人托马斯·杨论证光的干扰性150年之后,阿博特将梁祝光波短时曝光,证实了这一现象。

  2000年9月8日,南极上空的臭氧洞。该洞首次于1980年被发现,随后每年都在扩大。图中的蓝色区域即是臭氧洞,面积约2800万平方公里。

  蓝色和白色构成了玻色——爱因斯坦冷凝体的尖顶,这是计算机制作出的低速率铷原子图像。

  听不到的世界:一只较大的马蹄铁形蝙蝠在飞行中发射频率稳定的声纳来捕捉一只蛾子。

  陨石是外星“赠予”地球的“礼物”,第19次南极科考队在格罗夫山发现了巨大的陨石群。

  郑守仪院士描记了全世界现有近1/4的有孔虫种类,特意制作了大量模型来沪参展:“如果没有这些,怎样让人们认识它的美?”图为她的新作——颗石藻球。

  本报记者陈正宝摄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2005财富全球论坛
七部门稳定房价新政
俄卫国战争胜利纪念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苏迪曼杯羽球赛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