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看石狮:石狮为师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8日15:19 人民网 |
石狮,蕞尔小镇,破破烂烂一条街,街的终端,一头小石狮默默地站立、沉默。人们靠海不能吃海,远涉重洋死里逃生,姑嫂塔、六胜塔至今留有望夫情、离人泪。我注意到,石狮的城隍庙和永宁城隍庙里,都在显著的位置供奉着远洋客船的模型,祈求平安;那头蓄势待发的小石狮,长年累月无奈地守候在香火缭绕的城隍庙口,静静地,缓慢地,历史越千年。 而今,蕞尔小镇,欲与都市试比高,繁华不让名城。小镇升级为石狮市,160平方公里。城市虽小魄力大,“小城市大经济”的发展战略使全市的生产总值高达142.5亿元,城镇人均收入1192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38元。城隍庙大门口的小狮子发威了。 我走进石狮的老街,人头攒动,水泄不通,呀,通衢大道上的行人原来集中到这里来了!市委宣传部长李丽月告诉我说,你现在看到的,就是石狮镇原汁原味原样不动的老街,进城进京应考的举子秀才都是从这里出发上路的。 人声喧嚷,拥挤不堪,时不时地有摩托车穿行其间,呼啸着、又挣扎着。驾驶员技术高超,悠然自得,像耍杂技一般,只惊吓行人却吓不着自己。我尾随李丽月巧妙地钻空子寻找出路,可是一路上不断线的熟人、不间断的笑语欢声,人群里扯着嗓子乱喊乱比划,我们急碎的小步一会儿一个急刹车。前妇女主任的李丽月,原来是从这条街上干出来的,常回家看看,混在人堆里,没人把她当市上的官儿。一条蜿蜒躁动的小街小巷,叙说着石狮历史的沧桑,像过电影似的。一条窄小的旧街将周边包抄而来的高楼大厦衬托得更新,更高大,更现代化,更可怕。新城富了,旧街也富了,人们不改风习,人们怀旧,人们以重温传统为荣,从早到晚比肩接踵,挤来挤去,络绎不绝,自得其乐。 城隍庙里香火极盛,善男信女们虔诚地甩盒问卜。两次阳面为“可”,两次阴面为“不可”,那么,一阳一阴当为“两可”。测挂的道人一字排开,忙个不停。我听了听,他们拆卜有深浅,弹性大,模糊美学,反正,好话多说呗。可不是,大干世界、芸芸众生,三教九流、五行八作,沧海桑田、人情冷暖,谁说得准呀! 小小的市区,人口30万,外来流动人口21万,可是,没有给石狮添乱。石狮市繁华而不杂乱,街道上显得十分清静,“人都上哪儿去了?”我问。回答只有一句话:“赚钱去了!” 石狮人富裕而不奢侈,既时尚又朴素,既小里小气、斤斤计较,又大大方方、共襄盛举、不惜重金。 我到过“长三角”的一些地方,那里家家户户雇外来工,本地人将买卖交给外来户经营,旱涝保收,自己当“地主”,然后腾出手来炒股享清福。石狮人不然,例如玉湖村,“人人开公司”做生意、赚钱,锱铢必较,不像暴发户坐享其成沉迷于醉梦。也不裹金戴银、刻意穿着打扮,平平常常,看不出他们和外来工有什么区别。村委主任吴助仁,芝麻大的官,恐怕连什么“官”也不是,因为“村官”不算一级政权不拿国家俸薪不算国家干部。可他是功臣啊!省劳动模范,省优秀共产党员,市人大代表,两次到农业大学管理系进修,然而,不修边幅,跟在服务员后头颠来跑去,谁认得出他呀! 这里是以纺织业为主导的“中国服装名城”,正在建造亚洲乃至世界上最大的现代化“石狮服装城”,人们日夜操劳,难怪石狮街上的游人稀少。 图书馆里的人却很多。图书馆成为观察石狮的一处绝妙的窗口。我专程来到玉湖村的“读书中心”。 这是座300平米的大厅,原来是五间游戏室,寸土寸金,但被居委会毅然收回,而且增拨50000元改建成宽阔明亮的“读书中心”,免费为区内居民———特别是1000多名打工者开放,果然,来读书中心读书的几乎全是打工者。 今天来的人不少,我转悠了几圈实地观察,发现来者最受欢迎的是企业管理和科技图书一类专业性的图书报刊,吸引眼球的是招聘广告、知识竞赛之类。我边转悠边搭讪,询问他们来石狮做什么?读什么?想些什么? “我做蔬菜批发市场。电子计算机。” “这里?常来。科技发展快,不学跟不上。石狮电脑学校正在招生。也想读报开开眼界看看外面世界。” “对歌星也感兴趣。原先想学歌,现在死了心,人才多极了,大家都往一条窄道上死挤。” “读文学书籍吗?” “喜欢看,这儿有的是小说和散文,时间不够用啊,我们连电视也很少打开。” “你当下最企盼的?”随眼神望去,一位男士在窃笑。 “日子越来越好过,像石狮人一样。” 20多万外来劳工是石狮财富的最直接的创造者,也是每一位石狮企业家创业的伙伴。据闻,石狮因为熟练技术工人明显不足,规模企业的发展遇到极大困挠。!(中共石狮市委宣传部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