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看石狮:遐想中的石狮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8日15:20 人民网 |
去冬与金庸先生在泉州饭桌上闲谈,我说记得宋人话本中有一篇作品,写海上进出口贸易故事,一个倒运汉出海做生意,无意在海外捡到一个大鼍壳。他作为玩物带回来,没想到这壳中藏有许多高级珍珠,一下子便发了财。故事发生地似乎就在泉州,我忘了这篇作品的名称。他马亡拿笔在餐巾纸上写了几个字:“倒运汉巧迂洞庭红”。我连连点头,惊佩他的记忆力。回京后找出“拍案惊奇”查看,见此文还有个下联:“波斯胡指破鼍龙壳”。 关键就在此下联,若没有波斯商人认出这大鼍壳中藏有斗大的珍珠,那位倒运汉还要倒运下去。 在宋朝就有外商常驻,可见此地开拓进出口贸易之早,可算得中外交流史上一颗明珠。这颗明珠是哪里?书上只说“倒运汉”的船到了“福建地方”。具体地点没有说?我就想从文字中找点蛛丝马迹。 波斯穆斯林国家,中国沿海最古老的清真寺就在泉州,至今那墙壁上还保存着古阿拉拍文字。这位波斯商人当然要居留在泉州附近。准确位置呢? 小说中说:——— “才住定了船,就有一伙惯伺候接海客的小经纪人攒将拢来。”拉的拉,扯的扯,把船上的人接上岸“众人到了一个波斯胡大店中坐定。里面主人见说海客到了,连忙先发银子,唤厨户包办酒席几十桌。分付停当,然后踱将出来。这主人是个波斯国里人……” 下船没几步就到了波斯商店,可见不是泉州城内,而是口岸不远的一个码头附近。泉州湾最繁忙的码头是哪个呢? 老作家郭风在一篇文章中,对此有过指点:——— “石狮镇的蚶江港和石湖港,均为古港。居于泉州湾前沿,宋代的时候就相当繁荣,元代的时候尤盛。这里至今仍可见到宋代所筑的码头,渡口的遗址”,他还说如今蚶江镇上还保留着明代遗留的“对渡碑”!而石狮市的永宁镇则是明代“永宁卫”所在地。它曾管辖着崇武,金门、厦门也都在它管辖之下。 看来小说中那条数百年前的外贸小街,应该就在如今的石狮市附近。 前些天接到张贤华老友约我参加石狮市“元宵笔会”的电话,我立即带着这点疑问上了飞机。 二十年前我到过石狮镇,它那狭窄喧闹的小街和海外小商品令人眼花缭乱的市场大棚。给我留下很深印象。因为它用事实反驳了文革时污蔑它是“资本主义复辟典型”的影片《铁证如山》;使我对党的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政策,更加拥护更有信心。 相隔二十年再到石狮,看到的是一个平面扩展了多少倍,直线上升了几十层,多彩多姿的现代化新城。它代表着背后一连串惊人的数字:2004年实现生产总值142.5亿元;财政收入12.08亿元;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1192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38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比1988年建市时增长30倍以上…… 同时,它还获得了全国体育先进市,全国科技先进市,全国卫生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先进市,全国休闲服装名城,福建省教育先进市,文化先进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市……一长串各种荣誉称号。 我是个连自己工资表都看不清的人,但凭直觉,知道这样的县级市在全国也很拔尖。于是我又多了一个疑问:同样是在党中央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主的方针下向小康社会前进,怎么它的步子就这么大呢?若说勤劳肯干,哪里的中国人为脱贫不勤劳肯干?若说这地方自然条件优越,有的地方自然条件可能比这里还好,其发展速度却没这么快。 石狮人的特点是什么?历史上有波斯经商的那个小镇在哪里?我带着两个疑问,开始了石狮郊外的游览。 我在“对渡碑”前,寻到郭风先生引用的那段文字“蚶江为泉州总口,与台湾鹿仔港对渡……大小商渔,往来利涉,直户庭耳。利之所在,群趋若鹜……”,我仰望几百年前被海外来船视作航标的“六胜塔”,又站在“姑嫂塔”前想象传说中的姑嫂二人登在山头眺望海上,期盼走南洋的亲人归来的景象。 想着想着心中刹然一亮:海上丝绸之路不就是我们祖先这样闯出来的吗?城隍庙前那只古代“石狮”体现的是中国人抬头向外,勇于拼搏的形象。宋人话本里的波斯商贾不在石狮还能在哪里?石狮,即使在中国历史上闭关锁国时期,也是劳动人民护卫下的“特区”。一代又一代的石狮人(包括周边沿海地带的人民),培养,继承和发展了与对外交流,刻苦诚信,出海创业的儒商传统。与较封闭的内地人相比,这是他们最大的特点。能在文革严酷的时期坚持其传统理念,在夹缝中经营海货以求生存的石狮人和以它为代表的泉州湾人民,一旦进入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主的新时代,怎不会与时俱进大步前进,飞跃发展呢?他们和徽商,晋商一样,是中华商业文化的一个代表群体。 如今的石狮市,还刚离开起跑线不远。当然远说不上尽善尽美。比如老街上摩托横行,令人望而却步;新建筑如林,传统风貌的街巷难找,使带着怀旧之心回乡的海外游子会感到有点失落。但它却是改革开放,经济建设中闪出的一个亮点。若有外人仍对中国的建设成就有所疑惑,就请他来石狮看看。这里确实“铁证如山”!(中共石狮市委宣传部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