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战国红衣陶器生动反映"哈先民"生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8日17:25 燕赵晚报

  考古专家称:如此珍贵陶器,在我省是首次发现

  本报记者刘维斌摄

  哈尔滨日报新闻网

  本报讯(记者汤文学)你想知道2400多年前哈尔滨先民是怎样生活的吗?在新近发现的两件青铜器时代人物图案陶器上,可获得鲜明印象:在茂密的森林里,既有“战士激战,鸟雀惊飞”,也有“对对美人,轻歌曼舞”。我省资深考古专家张泰湘教授说:如此珍贵陶器,在我省还是首次发现。

  据张泰湘教授介绍,这两件红衣陶器是“五一”期间从宾县群众手中征集到的,一件是红衣高领壶的颈部残片,一件是红衣陶壶残片。此外,还有一件夹砂灰陶残片。它们都属于青铜器时代的文物,出土在松花江南岸的宾县三宝乡西山。

  记者看到,红衣高领壶颈部残片画面丰满,场景悲壮:几个战士姿势各异,两人挥剑对打,一人执弓射箭,脚下躺一中箭人。旁边是丛林,天上飞着一只鸟雀。张教授评价说,从风格上看,画面非常类似战国时代青铜器上的“水陆攻战图”。但是,与中原人物明显不同的是,每个战士头上都有一尖状装饰物。张教授认为是“鸡翎”,可能是北扶余人的装束。另据《魏书》记载,满族的先世勿吉人,男子有“头插虎豹尾”的习俗。北扶余人和勿吉人都是哈尔滨地区古代少数民族,“勿吉”是满语,意思是“森林”。3件陶片中都突出表现了树木,体现了古人的环保意识。

  红衣陶壶残片较大,也较完整。在腹部以上刻画着一组“二方连续”的图案:两两并排的树木间,是一对对妇女举袖对舞。张教授说,画面生动反映了北扶余人喜爱歌舞、“通日声不绝”的风俗。两件红衣陶器的纹饰,还表现了来自中原的文化传承。比如,高领壶残片上的“回纹”(又叫“云雷纹”),就是西周至战国时代青铜器典型的纹饰。纹饰还有非常抽象的天文图案,红衣陶壶残片图案下部刻画的“一个圆点、两道平行弯月纹”,象征着日月星辰。

  张泰湘教授说,“红衣陶高领壶”流行于我省西部地区的青铜文化中,为战国中期的手工艺制品,距今大约2400年。当时,哈尔滨先人已进入奴隶制的农业社会,官吏、宫殿、监狱等应有尽有,人群密集的城市规模达到一两平方公里,人们使用铁器,种植五谷杂粮,其发达程度已接近中原地区,是松嫩平原最先进的部落。张教授说,在红衣陶上刻画人物图案,第一次向今人展示了松花江流域以及哈尔滨地区古代先民的生活场景、生态环境,以及文化传承。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2005财富全球论坛
七部门稳定房价新政
俄卫国战争胜利纪念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苏迪曼杯羽球赛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