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简写繁写都是中国字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9日03:44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讲述难以忘怀的往事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印尼苏北的棉兰市有两所华文中学,一所是苏东中学,另一所是华侨中学。

  棉兰两所华文学校前者是一所传统的老学校,它有美丽的校园,完善的教学设施,充足的师资队伍,而后者是在1949年后才创办的,不仅校舍简陋,而且师资不足,但我却偏偏选择了这所新学校读书。

  我父母都是在印尼出生的华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深,他们觉得新学校接纳了很多新中国的东西,他们对新中国有一些误解。因此,在他们的干预下,我的大哥还是在老学校里读书。而我却坚持选择到新校读书。这个选择遭到父母的反对,其实真正反对的理由是一种担心。他们担心新学校的教学质量不如老校,担心我的学习环境不好而受到影响。

  我是家里的少数派

  我告诉父母,选择华侨中学的理由是在小学读书时,一次无意中看到了从中国寄来的《人民画报》,它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画报里的新中国为我展现出一幅壮丽的画卷,它幅员辽阔的壮丽河山,它突飞猛进的社会主义建设,它的人民充满着自豪和自信,它给人一种新的天地和新的理想。从那时起,我像着迷似的爱上了新中国,并常常沉浸在一种美妙的梦幻中。在现实中,我觉得能在华侨中学读书,就能靠近新中国一点,就能拥有自己喜爱的那种美丽。

  平时,我在家里是一个听话温顺的女孩子,父母对我的“抗辩”感到很意外,但觉得我的“抗辩”也有一定道理。于是他们尊重了我的选择。知道这结果后,一种感激从我的心中涌出。

  我的选择,成为我学习的最大动力。每次考试后,我都用优异的成绩表明我的选择没有错。让父母感到更高兴的是,华侨中学的老师经常来我家“家访”,老师向父母介绍我在学校的各种表现,尤其称赞我学习优秀。也是从父母的笑容里,我知道他们在为我感到骄傲。尽管父母对华侨中学的看法有所改变,可是接下来他们还是让我的弟弟妹妹去读苏东中学,这样,我们5个兄弟姐妹中,只有我一人在华侨中学,加上父母都倾向苏东中学,在家里,我是真正的“少数派”。

  虽有孤立感却坚守信念

  少数派难免会有一点孤立感,尤其在对新中国的认识上,我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了增强自己的信念,我把一部分的零花钱用于订阅《人民画报》、《人民文学》,每每看见从中国来的画报,就如看见亲人一般,一种快乐弥漫全身,那些由于孤独产生的痛楚也随之减少许多。

  在家里,有时会因为信仰的问题而争论。那时,我对反对新中国的势力感到厌恶,我与华侨中学的同学们一道予以抵制,甚至有些偏激。在当时,华侨中学的同学倡议抵制西方电影,我也在倡议书上签了字,所以每当全家人一起去看西方电影时,我总是一个人留在家里。华侨中学在校舍方面确实不如苏东中学。为了建设自己的校园,同学们自发地募捐,而我能捐出的钱很有限。我趁亲戚们聊天喝茶下棋打牌时向他们“讨”,向他们要的不多,只是一块砖的钱,他们往往不好意思只捐这么一点,一般都会捐出至少几十块砖的钱。那时同学们都企盼学校建设得比苏东中学更好、更美丽,为自己的母校争一口气。

  大哥的有些观点虽然与我不同,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势不两立”,他有时也会悄悄地翻阅我的《人民画报》,借给我看他的《家》、《春》、《秋》、《青春之歌》之类的文学作品,这让我感到很高兴。有时我们也会平静地讨论《红楼梦》、《水浒》等古典文学。大哥这时总会滔滔不绝地谈论,不时地会吟几句书中的诗句,从他兴奋的眼神里,我隐约地感受到大哥被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所倾倒。

  实现理想回到祖国

  在印尼,华侨女子一般能读到高中就算到头了,接着就是嫁人、生孩子、做家务,人生的道路非常简单,又很短暂。高中还没毕业,我就开始考虑将来的生活。我想继续读书,成为大学生,做自食其力的职业妇女,然而要走这条路,唯一的出路就是回国。

  我的这个想法,再次在家里掀起了波澜,父母强烈反对。但无论他们如何反对,我都是大声地喊出“我要回国”。1958年我高中毕业后,没有听从父母的嫁人要求,到棉兰一所印尼国民中学教书,想以此积攒回国的盘缠。可3年过去,我的“盘缠”还是不够,看到越来越多人都踏上回国的路,心里格外地焦急。就在我最犯难的时候,父母站出来帮助我,不仅给足了我路费,还为我准备了许多的物品,包括上大学的费用。

  1961年,我终于回到了梦寐以求的中国。当轮船抵靠湛江码头,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在空中飘扬时,我的双眼被泪水蒙住了,那是我从没有过的一种幸福,那时刻、那感受一生都忘不掉。

  苏东华中两校同祖同宗

  30多年后,我回到印尼探亲。兄弟姐妹也从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比利时等地赶来团聚,大家有着说不完的话,一种血融于水的亲情荡漾在心中。彼此间讲述更多的是我离开印尼后所发生的事,谈论着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谈话中,大哥忽然轻声对我说:“你当年的选择没有错。”这一句话对我价值千金,刻骨铭心,其中包含了太多的情感。

  在印尼探亲时,来看望我的人除了同学,大哥和弟妹的同学也都赶来看望,有华侨中学的,也有苏东中学的,很难想象这些原本“水火不容”的人,如今能欢聚一堂。我知道,上世纪六十年代,苏东中学和华侨中学先后被迫关闭,两所学校的学生都为自己的学校惋惜,更为华文教育遭到禁闭感到痛心,也许是这个原因让大家消除了隔阂走到了一起。

  如今,印尼政府开始发展华文教育,这让两校的校友高兴万分、跃跃欲试,他们正在谋划重建华文幼儿园、华文小学、华文中学,甚至还要办一所华文大学。

  望着他们的身影,我有一种豁然感悟:眼前的这些人,就如一家的兄弟姐妹,维系他们的不仅是血缘,更是一个亘古的文化。苏东中学和华侨中学都是华文学校,正如简写繁写都是中国字一样。

  摘自《福建侨报》 黎璧莲 口述 林小宇 文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5月19日 第八版)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非常阿杜
非常阿杜精彩铃声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