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浙江省妇女联合会课题组:校园暴力与社区干预研究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9日09:10 人民网

  一、校园暴力的界定

  1、儿童暴力的社会生态模式

  2、校园暴力的界定

  发生在校园内的暴力行为,就其行为主体而言,可以是教师、学生和校外流氓。教师的暴力行为多有对教育过程中的体罚性质,校外流氓流窜到学校的滋事行为与其在其他场合的流氓行为没有根本的区别,因此,真正特定意义上的校园暴力,我们认为应该是校内学生针对校内成员的暴力行为,哪怕这个行为发生在校园之外。

  二、校园暴力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当然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但若从行为的性质(意义)上来区分,我们认为,目前校园中发生的暴力行为可以归入下述三类:

  1、工具型(功利性)的暴力行为:如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敲诈等等;

  2、宣泄型(压力释放型)暴力行为:如因不堪学习压力之重负而攻击、侵犯老师或其他成员等等;

  3、表意型暴力行为:如为了表现自己的所谓“英雄气概”而大家斗殴,或为了表达自己的某种文化的、政治的理念而采取某种具有暴力性质的行为,即使是象征式的,有时,这种行为针对的对象也未必是人,而可能是某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物。

  三、校园暴力的特点

  1、暴力行为的特点

  ①暴力行为有日益凶暴的倾向

  ②暴力事件具有普遍性

  ③暴力事件的共犯情况(团伙性)日趋普遍

  ④施暴地点,多在空教室、体育馆、楼梯间、厕所内、运动场或其他偏僻场所,而且多在上学或放学时发生

  ⑤以大欺小、恃强凌弱、侵犯性暴力居多

  ⑥性暴力突出

  2、施暴学生的特点

  ①有极端的功利性,只要能够满足其物质、精神的需求,会不择手段地实施暴力,同时在群体中,自我表现欲望强烈。具有轻佻、缺乏忍耐等特点

  ②以自我为中心,完全没有体谅对方的立场和心理意识,罪恶感淡漠,没有负罪感、同情心,常带给他人困扰、麻烦等。

  3、暴力受害人的特点

  ①易招到施暴者攻击型。一般来说受害学生分为易招到施暴者和引发施暴者。前者多属懦弱,后者是受害者与施暴者性格相似,暴躁难以自制,易引发冲突,在受暴力伤害的学生中,此类人所占比例最大

  ②由于自身优秀引发施暴者的自卑而受攻击。这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表现均不错,受老师及异性同学的喜爱,使施暴者产生自卑而寻找机会对其施暴。

  四、校园暴力的成因

  (一)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校是培育新生代使其进入社会角色的重要力量和场所,校园暴力首先直面学校。从宏观角度而言,当前教育体制和教师管理体制存在的诸多弊端是校园暴力得以产生的根本原因。

  1、教育模式的明显功利性倾向是引发校园暴力的关键

  2、教师权威的传统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师生间良好的人际互动,为师生间的暴力冲突埋下了隐患,而矫枉过正又助长了学生的嚣张气焰,致使校园暴力不断升级

  3、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漏洞也是引发校园暴力的重要因素

  首先,从教师培训过程来看,过分注重专业知识的完善,而忽略了执业技巧,尤其是人际关系处理的学习,以致有的教师在工作岗位上,虽然教学成绩突出,却基本不懂如何与学生沟通,引起学生的普遍反感。

  其次,从教师任职过程看,虽然一般要进行考核,取得教育局和学校发的教师执业资格证、教师聘任证、上岗证、技术专业证等才能任教,但这种考核并不十分严格。如某禽兽教师案的犯罪人,便是由校医当上教师,作案后才拿到资格证书的。正是这种教师管理上的漏洞,让一部分缺乏教师特质或具有暴力倾向的人混进了师资队伍,直接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第三,从师德建设过程看,一直以来都是正面宣传多,而严肃批评少。事实上,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倘若教师以暴力为表率,则学生亦必形成暴力倾向。由于实践中忽视师德教育,故教师对学生滥施暴行的现象时有发生,也间接促进了学生攻击性人格的形成。另外,对待教师通常是表彰奖励重而依法处罚轻。如有的教师殴打学生之后,只支付了部分医药费和住院费,仍在学校上课,学校和城区教育局也没有做出任何处理。如果学校包庇袒护教师的暴行,则容易引发学生及其家长针对教师的新一轮校园暴行。

  (二)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是个人社会化过程的开始,家庭对个人的影响构成个人社会化的重要一环。因此,校园暴力主要是学生的暴行,与家庭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归纳而言,促成校园暴行的家庭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1、家庭教育的失败

  在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对子女人格形成的影响尤为重大。有人曾把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分为四个类型,即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和民主型,其中前三种态度已被大量事实证明是失败的家庭教育方式,它们均不利于子女正常人格的形成。另外,父母本身有暴力犯罪行为劣迹的,子女实施校园暴力行为的概率更大。

  2、家庭结构的缺陷

  家庭结构上的缺陷,通常是指婚姻关系不完整,血缘关系不完整,如丧偶、离婚、夫妻分居、父母双亡等情况。在这种失衡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间的亲密度是较低的,而父母之间或者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度则较高。由此,一方面子女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易情绪不稳,缺少同情心,具有反社会倾向;另一方面,因家庭关系紧张,父母的感情危机、家庭暴力等常常表露出来,子女的人格和行为易发生扭曲。

  (三)社会方面的原因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急剧变动时期,整个社会显得脱序而迷乱,一系列社会问题凸显出来。其中有的对校园暴行的发生亦有重要影响。

  1、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是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之一。现实社会中,中小学生择校现象比较突出,一些优秀的生源和教师资源相对集中于“名牌”学校,而部分素质较差的学生也相对集中到较差的学校。习惯上所称的“差生”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在学校内得不到恰当的引导,从而产生了自卑感和厌学情绪,矛盾激化而得不到正确处理时就可能导致校园暴力的发生。

  2、大众传媒的影响

  为迎合观众与读者追求感官刺激的口味以赚取商业利润,许多媒体过分频繁地报道有暴力、色情内容的新闻。对暴力的细节作详细的描述,则对于成长中的学生而言更易激发其欲望,导致校园暴行的产生。

  3、校园周边环境的恶化

  校园周边环境的恶化也是将学生引上暴力犯罪歧途的重要诱因。我国目前尤其是城市各小学、中学、大学附近,随处可见电子游戏机室、网吧、黄色录像厅,不少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四)主体自身的原因

  学校、家庭、社会对于校园暴力的发生虽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一般而言只是为暴力案件的发生提供了外在契机,其不良影响必须内化为主体自身的行为才能真正起作用。因此,主体自身生理、心理素质,对于决定其能否抵御外界各种不良影响,从而实施暴行具有根本意义。其中未成年学生因具有以下生理、心理特征而特别容易成为校园暴力的主体。

  1、好奇心强,缺乏独立评价能力,行为方式具有模仿性,极易接受外界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

  2、情绪不稳,自控力差,极易为外界诱因的驱使而激发冲动

  3、体力充沛,精力旺盛,争强好胜,崇尚武力

  4、叛逆心强,反抗权威意识浓烈

  五、校园暴力的干预措施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等各方面的有利因素,形成有效的合力。

  1、家庭方面

  加强亲子教育。学校及有关社会教育、文化机构应多举办亲子教育活动,让父母了解青春期少年的身心特点及心理需求,学习与子女沟通的方法,改进教育方式。其工作重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维持家庭和谐,培养子女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人际冲突、对子女建立恰当的期望,避免子女长期生活在严重的压力和挫折感中

  ②培养子女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进行健康的休闲活动。减少子女进出不良场所、粘染恶习、接交不良朋友的机会。尊重、接受子女,在家有安全感,在学校就易和同学老师相处

  ③了解并协助子女完成各阶段的发展任务、帮助子女做好生涯规划,子女有了努力的目标,能肯定自己,自然容易与人相处、接纳和尊重他人

  ④父母以身作则,适当处理子女问题,不能动轧以暴力相对,提供不当的示范。父母要尊敬师长,不在子女面前批评老师或学校。发现老师有值得检讨的地方,应从正式的渠道与校方或老师沟通

  ⑤运用热心家长组织、家长义工服务队,电话咨询、家庭探访,对不适应学生、功能不完全家庭开展支援工作,扩充资源并提升辅导成效。

  2、学校方面

  ①全面改善学校环境,塑造优良的校风。良好的面貌能增加安全感,而且,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也能减少暴力的发生。制定学校的安全政策、校纪校规,并要求老师和学生必须遵守

  ②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学生良好关系。如建立合理教育期望,采取适应的专业指导,不断组织教师进修,提高教学成绩,重视师生的双向沟通。同时解除青少年心理隐患,提供心理咨询,及时解决他们的问题,将暴力消灭于萌芽状态

  ③提高对学校暴力问题严重性的认识,实施学校安全教育,强化学生应对学校暴力的能力,加强法制教育,开设减少或预防暴力的课程,如控制愤怒、抑制冲动、欣赏差异以及调解教导学生妥善处理控制情绪,强化学生社会交往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帮助学生学会体验他人的感受。在学生的头脑中时时树起勿使用暴力伤害他人的“警示牌”

  ④学校应设专线咨询电话及申诉中心,对学校暴力事件作即时处理。对暴力者严肃处理,震慑暴力犯罪。对已出现暴力行为的学生进行矫正和训练。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共同教育学生,对他们要充满真诚爱心,对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给予热情肯定与鼓励

  ⑤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如来访者登记,关闭校园、限制闲杂人员出入、安装探测器等,加强对学生的监督和巡查。加强照明设备,减少死角。可与警察、公安部门联系,强化对学生的辅导效果,防止黑社会渗透入学校

  ⑥加强社团活动,建立种类多样,形式健康的活动组织,培养学生休闲兴趣与能力。这样,一方面可陶冶学生性情,另一方面可使学生参与有意义的活动,发挥能力,体验融洽的团体协作精神,减少实施暴力倾向。

  3、社区方面

  联合社区多机构参与,明确部门职责,整合社区资源,尝试在社区中建立起反对儿童暴力社区预防网;同时建立反对儿童暴力的社区支持网络联盟,为受暴力伤害的儿童提供准确、及时的援助。——详见第二部分

  4、社会方面

  ①加强社会的综合治理。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创造有利环境,各级党政部门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文教、政法、共青团、妇联、工会、关工委、工商、公安等部门要相互配合。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积极开展警讯活动。加强青少年与警方的沟通、增进青少年的公民意识及应有的社会责任感,提供多方的文化教育活动,多安排益智性的青少年节目,审慎处理传播内容,提供适当的场地,取缔不良刊物、录像带及光碟。清理学校周边环境,如歌舞厅、游戏厅、卡拉OK厅、录像厅、网吧等。提倡勤俭、朴实的社会风尚,使青少年在良好社会风气熏陶下,在健康的大环境中成长

  ②提高整体国民综合素质。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德法并举,整体提高国民综合素质。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优良的条件。

  第二部分 反对儿童暴力城市社区干预项目设想

  预防和制止儿童暴力是全社会的责任。预防措施类型预防措施分为三类,即初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

  初级预防的对象是整个青少年群体,目的是让所有的小孩和青少年都有机会学习以非暴力的方式控制自己的行为。

  二级预防则主要针对那些有潜在心理、身体以及社会适应问题的个体,目的也是防止他们发生暴力事件。

  三级预防的对象主要是那些已经表现出暴力、病态行为的个体,目的是减少他们以后的心理混乱和暴力事件的发生。Felner把三级预防称作“事后诸葛亮”的一种方法,认为它并不能解决国家所面临的社会和健康问题。本项目侧重于初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反对儿童暴力城市社区干预项目”项目,用行动研究的方法联合社区多机构参与,明确部门职责,整合社区资源,尝试在社区中建立起反对儿童暴力社区预防网;同时建立反对儿童暴力的社区支持网络联盟,为受暴力伤害的儿童提供准确、及时的援助。本项目研究将对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社区反对儿童暴力干预模式作出探索性的贡献。

  一、项目目标

  1、建立反对儿童暴力社区预防网。本项目将以多种手法在社区改变和提升公民意识,建立起反对儿童暴力人人有责的观念,让所有的小孩和青少年都有机会学习以非暴力的方式控制自己的行为,建立反对儿童暴力社区预防网。

  2、建立反对儿童暴力社区支持网。成立社区多机构反对家庭暴力工作小组,建立由街道政府行政机构、妇联、学校、派出所、法庭、工商所、社区医院等部门参加的社区社会支持网络,提高各机构对儿童暴力的敏感度,为受到暴力伤害的儿童提供及时的援助。

  3、探索受虐儿童救助工作模式。在多机构配合反儿童暴力干预实践的基础上,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区受暴力伤害儿童的救助模式,提供其所需要的服务。

  4、为建设和谐社会和“平安浙江”作出探索性的贡献。

  二、项目研究方法——行动研究

  我们采用行动研究方法对“反对儿童暴力城市社区干预”项目这一紧密结合实践干预的项目进行研究。

  “行动研究是对社会情境的研究,是以改善社会情境中的行动质量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一种研究取向。”行动研究在研究开始前,通常没有固定、严密的计划,它是根据研究过程中的再发现不断调整、充实、丰富研究,甚至可能在深入反省之后作较大的改变。因此,这种研究的出发点是根据研究对象的需要,以实践为基础。有学者称行动研究是一个动态的螺旋行进过程,即“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计划……”的循环过程。“儿童暴力的社区干预”在中国是第一次尝试,项目开始前的设计要根据项目推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效果随时做出调整。比如,在前期调查中我们发现,男性和女性对儿童暴力的认知及容忍度有明显的差异,于是我们调整了计划,在干预中将更多的注重男性参与的比例与程度。因此,经常的评估与反省将贯穿在项目推进的整个过程中。

  行动研究的另一个特点是研究者与研究对象没有主体客体明显的界限,本项目的研究者既有院校的老师,也包括社区各机构及社区居民,大家都是项目的参与者,地位平等,没有高下之分。为此,我们组成了由教师与社区党政群共同组成的项目领导小组,共同筹划实施项目,并不断评估反省项目的成效。我们有一个清醒理念:社区党、政、群各机构参与并各负其责是社区干预儿童暴力的根本,社区的觉醒是儿童暴力干预的宝贵资源。我们期望项目结束后,留下的是整个社区自行自觉运转的反对儿童暴力工作机制。正是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我们与社区建立起平等、尊重的融洽关系,也激发了社区在项目中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项目的指导理论

  1、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人是生活在社会网络之中的。“在社会网络(以个体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中起支持作用的关系的集合,称为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网络分为正式和非正式的两类。家庭、亲属、朋友、同学、邻居等组成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而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主要由单位行政、公检法司、社区、工青妇群团、NGO组织、专业咨询机构等构成。

  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社会支持网络在社会转型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邻里的关系随着居住方式的变化正在疏离;家庭亲属的支持也正在趋于弱化;社区将成为人们社会网络中重要的具有支持力度的环节。儿童暴力的社区干预就是调动和整合社区资源,尤其调动并促进社区正式的支持网络如政府行政机构、妇联、学校、派出所、法庭、社区医院在反暴工作中主动承担责任,及时有效地密切配合,在社区形成对儿童暴力的预防网和受害儿童全方位的救助、服务网。

  2、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

  社会工作是助人自助的专业。它相信人生而平等,应该相互尊重;相信人有巨大的内在潜能;相信人都有成长、改变的动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对项目中接触的每个机构、群体、个人都会在尊重平等的基础上共同商讨,决不强加自己的意愿在别人身上。我们相信,体制的变革会使社区组织有更多的积极性改变传统行政角色,以更大的创造力投入为社区弱势群体的服务上,他们反对暴力意识的提升将成为社区干预项目实施的坚实基础。我们认为,施暴者的暴力行为是可以改变的,如果能够提供及时的教育与心理辅导,暴力不会永远持续。

  四、项目的过程设计

  希望在全国妇女联合会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支持下,开展“反对儿童暴力城市社区干预项目”,这一项目预计为期5年。它大致分为几个阶段:

  1、前期调查。了解社区各界人士对儿童暴力的观念及评价,了解暴力受害儿童与社区网络的关系及求助效果,为社区干预作先期评估。

  2、游说、宣传、建立社区网络。在社区开展自上而下的宣传、游说,以获得社区行政架构、教育系统、医疗卫生系统、司法公安系统、社会工作者及社区公众的支持与关注,建立广泛的社区合作支持网络。

  3、培训。对社区行政领导及社区工作者、学校教师、街道居委会干部、派出所警察、法庭法官、医务工作者等进行有本职特点的反对儿童暴力、保护儿童权益、为受害儿童提供帮助的系统培训,同时为受暴力伤害的儿童及施暴者开办心理辅导小组。

  4、成果评估。评估、总结“反对儿童暴力城市社区干预项目”项目理论及实践经验。

  五、项目的预期成果

  1、项目将在学习借鉴国外儿童暴力干预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总结出中国城市社区多机构合作反对儿童暴力干预模式。

  2、尝试在全国妇女联合会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支持下,在社区行政机构、妇联、学校、派出所、法庭、社区医院的工作程序中建立能够为受暴力伤害儿童提供援助的机制。

  (1)尝试建立一个有暴力倾向儿童的温情关怀的社区平台。

  (2)尝试建立反暴力儿童自助俱乐部——培养儿童反暴力能力。

  (3)成立全省联网的反对儿童暴力教育讲师团。

  3、尝试应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对受暴力伤害的儿童及施暴者作心理辅导与心理治疗,并进一步总结实践经验。本项目试点单位杭州市江干区采荷街道、凯旋街道、上城区湖滨街道党政领导对反对儿童暴力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敏感性,自承接了项目后,将此项目的工作理念逐渐纳入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由教育工作者和社区实际工作者共同组成的“反对儿童暴力城市社区干预”项目研究队伍使项目带有鲜明的特色,即项目的研究者也是行动者,实践者也是研究者。大家相互学习、平等尊重、互惠互利,这将有利于项目目标的实现。

  六、已有的实践

  1、杭州市5个城区在各社区设立了家长学校

  2、湖滨街道 设立爱心银行

  3、凯旋街道 “五小”活动

  4、采荷街道红菱社区 家庭教育热线 家庭互动活动

  (此发言材料由全国妇联提供)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非常阿杜
非常阿杜精彩铃声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