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空调公交2元票价遭质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9日10:05 东南快报

  后天,厦门市民乘坐空调公交车上车得付费2元了。

  5月10日,厦门市七大公交企业代表就2005年夏季空调公交线路执行票价达成共识,厦门将从5月21日起统一开启全市空调公交车(包括中巴)空调,届时全市的空调公交线路票价将相应恢复为政府定价上车2元。

  空调公交车调价引发了市民极大关注,有人提出异议,认为这7家公交公司把空调车价格强制统一定价为2元涉嫌价格垄断。 焦点事件

  7公司联手提价

  近日,一个改善厦门公交乘车环境的消息在全市迅速传开,本月21日起统一开启全市空调公交车(包括中巴)空调,届时全市的空调公交线路票价将相应恢复为政府定价上车2元,分段计价的空调线路票价恢复政府定价标准后,全程票价也将随之提高。

  这七家公司是厦门市公交总公司、厦门市特运公交有限公司(含同安公交、海沧公交、特运出租分公司)、厦门白鹤出租客车公司、厦门市公益公交有限公司、厦门集美区交通服务公司、厦门集美区交通运输公司、厦门集美区交通运输发展公司。

  7家公司给出了提价的理由:—油价增涨太快,一年之间成品油价整整攀升了15个百分点;空调车本身的车辆购置费用比普通公交车要高出许多,不仅耗油加大,而且维修、养护的成本也高;同时,去年厦门公交行业的竞相降价、恶性竞争,低廉的票价也导致全行业主营业务出现普遍亏损,今夏空调车恢复2元实属无奈之举。

  市公交总公司副总经理郭清江说,作为一个大城市,推行公交车的全空调化,有利于改变都市的形象。据悉,仅上半年市公交总公司共完成车辆更新150辆,加快了全市的空调车化进程。四大质疑

  一辆车+一个司机=一个空调?

  空调车票价上车1元调为2元,对市民生活影响很大。

  李先生家住前埔,每天要到位于湖里的单位去上班,经常需要转车。假如提价,中午不回家休息,一天得多支出4元;周末经常要出去玩逛大卖场,得经常乘车,粗略估计假如都乘空调每月得多支出150元左右。

  李先生说,他的工资不高,月收入不到两千,还要租房子住,150元对于他来说是笔不小的负担。

  家住厦门市海沧区的小丁告诉记者,公交一涨价光进岛就得4元,来回要8元,不小心再转个车什么的又要加付2元,还不如去买辆自行车每天上下班锻炼身体。而且现在很多进出岛的公交都有空调,市民乘车连选择的机会都没有!

  与此相应的是,市民对空调车调价的理由也提出了质疑。

  更多的市民认为这是公交企业追求利润的举措———乘客数量不变,票价从1元升为2元,显然,空调车的利润要增加1倍。

  一位网友给出了他的精细推断:“一辆车+一个司机=1元”,“一辆车+一个司机+一个空调=2元”,也就是说“两个必要元素=一个不一定必要的奢侈元素”。

  这位网友质疑,“难道开个空调就要让每个乘客多负担1元?”

  公交公司 有没有亏损?

  媒体披露的此次空调公交车提价最主要原因是成本提高,恶性竞争,主营业务亏损。

  公交公司的亏本说,也招致了市民的质疑。不少市民认为这不单单是价格的问题,最主要的是公交企业内部机制存在着问题。

  市民提出市公交公司的收入是多元化的,如站牌广告、车身(内外)广告、录像广告,这些的广告收入就是一笔不小的数额。相比之下,小巴连什么广告都没有,却从来没听过人家喊穷。

  李先生是家住江头SM城市广场附近的一位市民,他说,厦门是一个美丽的海岛城市。要保持城市的漂亮,未来限制私家车的发展是必然的,城市大公交必然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因此,政府发展完善公交的同时,也要考虑市民的承受能力。

  李先生说,公交公司提价的理由里面提到的主营业务亏损,怎么就不提其他盈利的业务呢。比如车体广告,站牌广告等。这些都是因为有了乘客,广告商才肯投钱。

  在李先生看来,乘客给公交公司创造的价值,除了上车投的硬币外,还有许多潜在的价值。只看主营业务盈亏就要求提价,对乘客显然是不公平的。政府不能只体恤公交公司的难处而忽略市民的感受。

  记者从厦门东帝士广告公司获悉,在其公司现在拥有38条优质线路近700部公交车身广告中,以最贵双层巨无霸26路为例,广告最高可达20万元/辆/年,其他广告按线路的冷热不同2万~8万/辆/年不等。

  但据记者了解,各公交公司都在喊亏哭穷。

  公交提价 政府起什么作用?

  调价决定是如何出台的呢?此前厦门相关媒体披露称,7家公交公司在几天前开过一次协调会,同时通过会议纪要的形式,将空调公交车的票价恢复至政府定价2元,并向运管部门报备。

  与此次提价相应的一个背景是,2004年11月30日,厦门公交总公司正式划归市交通委,城市道路的公交营运线路的特许经营工作将由市交通委具体负责实施。至此,厦门所有的公交经营企业都划归市交通委管理。

  采访中,问及7家公司提价共识是如何达成的,多家公交企业负责人称是由市交通运管部门牵头,7公司召开协调会后达成的。更有公交企业负责人称,有运管部门牵头,提价对企业来说是好事,他们照做就是了。

  有市民就此质疑,政府在关系民生的公交车提价问题中是否扮演了促进甚至干预角色?

  昨日,记者就此走访了厦门市运管部门,市运管部门工作人员以工作忙碌婉拒了记者的采访。

  但此前市交通委道路运输管理处公交管理科科长施红兵曾接受本市一媒体采访时称:他们接到了这样一个报备的内容,是关于他们7家公司恢复票价至政府定价的。这方面他们看到这些公交企业已经意识到去年的恶性价格竞争导致去年全行业亏损的情况,并提出不再打价格战了,他们要走向比服务,比质量。

  提价程序 是否过于草率?

  现在看来,票价2元几成定局。但是,有部分市民对于7家公交公司通过会议形式定出空调车2元价格合法性提出质疑。

  市民称,这个结果显然不是放开竞争所得出的2元票价,而是由几个经营者来垄断市场定出的价格,市民只能被动接受,几家公交公司涉嫌搞价格联盟。

  厦门市物价局价格处处长尤志强曾对媒体表态说,空调公交车定价2元是有政策依据的。

  尤志强说,厦门市鼓励进一步发展空调车,同时考虑到公交空调车投入的成本,比一般的公交车要大一些,尤其是在开启空调期间,费用要更大一些,所以物价局有一个规定,开启空调时可以加价1元。

  至于在定价过程中,是否存在价格联盟,物价主管部门表示,有接到市民的投诉,但还需要调查。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徐老师则认为,不管空调车的调价背后是否真的存在着油价大幅攀升、运营成本费用提高的动因,这种单纯通过企业行为决定价格方式都是不恰当的。当然,企业执行的是政府定价,一个过去已经被默许的价格,没有违背大的原则,应该是合法的。

  徐说,城市公共交通属于公用事业,公用事业的性质决定了其一举一动都涉及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制定价格时还应充分考虑市民意见,举行广泛的价格听证。去年背景

  1元空调车 缘自竞争

  2004年的夏天由于气温的持续高攀和不断严重的“热岛效应”,一些公交车或社会中巴纷纷开启了空调,但票价仍维持不变。

  6月1日,作为厦门公交客运的“老大哥”———厦门市公交总公司率先开启了公司全市的空调车,并对外宣称乘车票价由从原来的上车1元调整为2元。

  2004年6月底,厦门特运海沧公交公司借助媒体对外发布消息说,海沧公司所经营的12条公交线路共137辆空调公交车的乘车价格将保持为1元不变,不实行提价政策。

  据悉,这已经是该公司夏季开行空调车不提价的第3个年头了,公交的价格“拉锯战”也由此开始了。

  此间,有观察人士认为,这是厦门公交体系一场革命,意味着一向牢不可破的市政公交价格体系已见松动。特运集团的横空出世还在于其一开始就掀起了厦门公交市场的价格狂潮,厦门市公共交通投资主体多元化局面逐渐形成。

  上世纪80年代跑城乡结合部的小巴、中巴,不具有城市公交的正式“身份”却以公交的“面目”出现在厦门公交市场,凭借1元票价、招手即停等优势也获得乘客青睐。

  身为厦门公交第一运营实体的市公交总公司也开始稳不住“阵脚”,积极降价调价,予以对手回应。仅仅一夜之间,厦门空调车再次由原来的2元票价拉低到了1元。

  然而一年后的今天,空调公交车票价又通过众公司开会商定的形式,变成了2元。 鲜明立场

  公交票价一律 不利市场竞争

  厦门7家公交公司21日起空调车统一开启空调,并提价至2元。提价范围在政府定价范围内,但却遭遇了市民的广泛质疑。

  之所以遭质疑,笔者认为关键在于缺乏对民意的尊重。

  其实,不要说是公交企业等公用事业型企业,就是纯粹市场化的企业面对一个最广大的消费群体,在做出事关消费者利益的策略调整时也是慎之又慎的。

  几个公交企业的负责人坐在一起,达成一项共识,就决定了千千万万公交乘客的利益,尽管这个决定可能拥有正当理由,但市民的感觉却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市民们没有理由不去质疑。

  更何况这是属于被市场无数次证明和抛弃过的价格联盟性质的“共识”。

  从彩电业到空调业、从电脑业到民航业,价格联盟的影子在国人的脑袋里并不陌生。在历次的价格战中,不乏“价格联盟”因成员保护自己的利益,而不攻自破的先例。

  市场经济中,企业竞争最直接的体现是价格的差异,价格差异同时还是竞争的动力。价格一律后,就像拿掉了发动机却让赛车手去赛车,没了动力车子跑得起来吗?

  所谓比服务比质量更是一句空话,若是真对自己服务质量有信心可赢得消费者青睐,大可以自己调价至2元,而不用拉上其他竞争者。

  厦门的公交企业为什么这么牛!

  城市公交是公用事业,一举一动关乎民生,同时作为最广大市民的出行工具,市民的选择空间很小,更多的情况只能是对既定的结果被动地接受。

  政府和企业透露出来的信息是发展空调公交的方向和趋势,意味着市民未来的选择空间会进一步被压缩。

  当市民选择空间越来越小时,公交企业也就越来越牛了,因为他们不担心消费群体流失,而且大多数非空调公交车也是这些企业的。 水工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非常阿杜
非常阿杜精彩铃声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