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馆日为爱知世博增彩(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9日18:52 人民网 | ||||
“自然、城市、和谐——生活的艺术”——爱知世博会中国馆的主题和醒目的五星红旗今天占据了爱知世博会的导游板。5月19日是中国馆日,位于世博会东北角的中国馆披上了盛装,馆前的广场上人头攒动,一群身穿红旗袍的活泼的女孩在喜迎宾朋,许多游客慕名直奔中国馆而来。 今天的中国馆前热闹非凡,不少日本观众都是每周来一次的“回头客”。走进中国馆,可以看出观众深深地被中国文化所打动,“生命之树”旁边的大树叶脉上,观众系上的留言布带和千羽鹤如在迎风飞舞,中国民间友好交流的热情与渴望流溢其中,留言簿也写满了许多发自肺腑的友好之言。“中日友好万年长”、“我们永远是朋友”等表现“日中友好”的词语出现频率最高,有位叫和子的女孩写到“想在秋天的时候去看看万里长城”;久美坦言“我对中国知之甚少,有时间我一定要去中国”;还有一位表现深沉的观众有感而发,写下:“中日和谐之日,世界和平之时”的词句,可以看出日本观众对与中国民间友好交流的热情与渴望。 今天上午10时许,可容纳3000人的世博会圆顶剧场座无虚席,中国馆馆日开幕式就在这里隆重举行。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中国驻日大使王毅、中国贸促会会长万季飞,日本经济产业大臣中川昭一、前首相桥本龙太郎、日本世博会协会会长丰田章一郎和国际展览局主席吴建民等出席。中川昭一代表日本政府致词,他认为成功举办世博会需要两个条件,巨大的客源和贡献“自然睿智”的年轻人,中国在这两方面都为爱知世博会的成功作出了巨大贡献。爱知和上海世博会主题衔接紧密,日方愿与中方合作,将世博会接力棒传递好。身任爱知世博会长的丰田章一郎从正在中国馆展出的日本遣唐使井真成的墓志谈起中日两国1300多年友好交流历史,从中国传入日本的佛教、汉字、陶瓷等构成了日本文化的基础,两国“一衣带水”的友好关系应该继续下去。 吴仪在热烈欢迎掌声中讲话,她表示这次世博会中国馆“自然、城市、和谐生活的艺术”的主题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人类生存、发展的生活艺术的思考和探索。中国政府致力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中国馆已经并将继续通过丰富多彩的展出和系列活动,向日本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们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与发展,让大家充分感受中国人民创造新生活的智慧与热情。吴仪赞扬爱知世博会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取名“爱地球”并以“自然的睿智”为主题,体现了对地球的关爱,也再次领略了日本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她表示爱知世博会的理念和经验对于中国办好上海世博会将起借鉴作用,她热情邀请各国朋友光临2010年上海世博会。 中国馆从开馆到今天的中国日,短短不到两个月,参观中国馆的观众突破了150万人次,中国馆的观众一般占到世博会的三分之一强。中国政府代表、中国国际贸促会副会长高燕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馆是本届世博会规模最大的外国馆,每天都吸引大量日本和各国游客前来参观——世博会开幕第37天,中国馆就成为首个观众突破百万的外国馆。中国馆开馆以来创造了世博会几个的“最”:首先中国馆是观众人数最多的外国馆;第二,中国馆举办的活动还创造了场次最多、内容最丰富的记录。民族歌舞、招商引资、艺术交流,大型演出、旅游推介,活动不仅在世博园内举行,甚至波及到大阪、东京、名古屋等六七个城市。天津市的一场招商会便签了41个大项;大连签了7千万美元的社会福利的引资项目,这在对中国投资的领域中还是一个很新的方面。特别是省市周活动特别有吸引力,各具特色,表现了中国不同的地域文化、人文风俗、多彩的文化。 开幕式结束之后,即将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北京和即将举办2010年世博会的上海分别给观众奉献了两场精彩的文艺演出。北京周在18日开幕,今天北京又带给观众一场高水平的大型乐舞表演,还带来了由中国残疾人舞蹈团表演的“千手观音”。在金碧辉煌、大气恢宏的舞台背景中,21位聋哑演员用无声的语言,以缤纷的手姿舞蹈、宁静的眼神折服了在场观众,在纯洁的肢体语言里体会人类关爱生命、呼唤和平的共同呼声。来自丰桥市的数十名女中学生齐声说“太出色”,她们说从没有见过艺术家有如此大的气势。几位地方议员也认为“日中友好理所当然”。继北京之后,上海市也在今天下午为观众带来了舞蹈“秦俑魂”、魔术、歌舞、还有利用中国传统民乐乐器演奏的日本雅乐。 今天正逢北京周的第二天。现场制作绢画与风车的传统手工制作艺人、女子民乐和京剧表演、龙须面抻面绝活为中国馆日增色不少。前来中国馆参观的吴仪副总理亲手向一位名叫伊藤晴美的日本女观众赠送了奥运文化衫,并邀请这位拿到中国馆2008号码牌的幸运者2008年去北京看奥运。一位日本观众刚刚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盖上了独特的“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印章。他兴冲冲的告诉记者,中国馆的地域文化,人文风俗,多元文化多彩性,使他们看到了一个与想像中的不同的中国形象。(人民网长久手(日本爱知)5月19日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