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核电建设,民众应可质疑和监督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0日09:16 南方都市报

  海外观潮之林达专栏

  据《北京晚报》报道,预计2020年,我国将建立27个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核电在中国能源供应总量中的比重将从现在的1.6%提升到4%。正在宣传中的说法是,“电荒”暴露了煤炭能源的一系列问题,而核电站是“安全的绿色能源”。

  1986年4月,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燃料严重泄漏,造成15000名救援工人死亡,50000名救援工人致残,500万人受到核辐射伤害,52000人被迫丢弃家园、逃离事故地区。2000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被宣布永久关闭。爆炸之后,为了快速防止灾害扩大,人们匆匆地在爆炸现场外面建造了一座水泥掩体。这座掩体的建设者们大量死于核辐射引发的癌症。可近20年过去了,恶梦并没有过去,从10年前开始,这座粗粗建成的水泥掩体的安全性,正在受到质疑。

  可惜,这不仅是昨日的悲剧,还是今天的威胁。两年前,俄罗斯原子能部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后用于封盖核反应堆的水泥掩体“有崩塌的危险”。他的说法受到当时乌克兰外长的否认,汹涌的质疑浪潮暂时过去了。

  两年后的今天,俄罗斯的环境政策中心主任旧话重提。据英国《独立报》报道,这位专家指出,掩体已经出现裂缝,并泄出辐射,一旦崩塌虽不会爆炸,但辐射尘会喷射到1500米高空,随风扩散。和两年前不同的是,这一次,乌克兰官员不再否认核电站处境的危险。一位官员承认,核电站的掩体“不稳定、不安全,不符合任何安全条件”。此言一出,在国际社会引起很大震动。

  我理解,在今天的社会,我们已经事实上离不开强有力的能源。相对最安全的太阳能和风能源,或者一些正在开发中的潜在的安全能源,远水救不了近火。今天人们的处境是:假如面前只有危险的能源,我们也没有绝对不选择的余地。不仅是能源,在许多问题上,我们的态度都只能是数害取其轻。这不是一个国家要面对的问题,这几乎是整个地球都要面对的困境。我们面前的事实很简单,不能没有电站。因此,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选择也还是现实逼迫的结果。

  如此数害取其轻的选择,有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对“害”的深刻认识和承认。不论对水电站、核电站,都不轻易地对民间宣布为“绿色能源”。因为唯有对它可能发生的灾害充分了解,才可能防范。要不要电站,是一个相对抽象的问题。建造一个电站,就立即变为一个地区的具体问题。

  我们撇开官员要通过工程牟利这样的非正常因素,在正常情况下,我们在许多国家看到,建立电站还是经常引发政府部门和民间的冲突。一个要建,一个要反建。政府民间两头的立场,天然地具有对立的倾向和侧重。对于政府部门,总是更多顾及解决能源问题,从大处着眼。而民间关心的首先是每一个人的切身问题,如安全、环境、动迁,等等。

  既然今天能源的主要取得方式并没有万全之策,因此,最后的科学决策,应该是二者之间的平衡,要竭尽可能做到最大的安全保障,最小的环境伤害,顾及当地民众的利益。要做到这一切,民众对于危害的知情、对决策的监督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因为政府作出一个决定,会天然倾向于“麻烦”越少越好。在我们国家,长期以来习惯于对政府的决定不作质疑和监督,所以,我国核电站的建立,确实是“麻烦最少”的,而既然听不到民间质疑的声音,很多人都放心地把它当作了“安全绿色能源”。可是,少一道监督,也就少了一道保险。

  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美国的三哩岛核电站,都体现了当时一流大国的科技水平,相信他们在安全上也已经推敲再三。可是,都有料想不到的意外出现。因此,我们在准备大量建造核电站之前,或许最好还是少一点自信,多一点谨慎,让民众对自己身边发生的性命攸关的大事,有透彻的了解、有充分质疑和监督的渠道,而不是匆匆就给它涂上绿色、贴上“安全”的标签。

  最新消息是,英国最大的核电站,在一个星期前因核泄漏,宣布关闭。

  (作者系知名旅美学者)

  专栏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2005财富全球论坛
七部门稳定房价新政
俄卫国战争胜利纪念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苏迪曼杯羽球赛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