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访市委党校副教授邱继勇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0日09:22 千华网-鞍山日报

  党的“十六大”提出“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发展县域经济成为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重要任务。5月10日,省委书记李克强到海城调研县域经济时指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以工业化为支撑,重点提升县城、中心镇的城镇化率,推进农业现代化,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为此,记者专访了鞍山市委党校副教授邱继勇。

  记者

  :发展县域经济在鞍山产业结构调整中占有怎样的地位?

  邱继勇

  :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基本单元,发展县域经济,对于加速鞍山经济隆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鞍山地区的三县(市)一区聚集了全市约三分之二的人口,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土地资源,无论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上,历史渊源上,还是资源互补上看,县域经济对鞍山的经济发展都至关重要。多年的实践证明:鞍山经济的腾飞,离不开县域经济,县域经济不发展,市区的工业经济就会失去基础。因此,发展县域经济,是鞍山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是解决鞍山地区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意,可谓一箭双雕、一举多得。

  记者

  :我市发展县域经济具有的优势是什么?

  邱继勇

  :三县(市)一区以其资源优势形成了与城市产业结构关联度强且独具特色的工业格局。从自然资源拥有情况看,资源分布状况构成了三县一区经济发展的特色:海城的“一重(钢铁)一轻(轻纺)二矿(镁砂、滑石)”,岫岩的“四石(玉石、镁石、方解石、白云石)一化(轮胎)一农(农副产品加工业)”,台安的装备制造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以及千山区的冶金制造业大大增强了鞍山地区的县域经济实力,成为农民致富的主要途径。2004年,全市农村实现非农行业总产值1647.4亿元,其经济实力位于全省的前列。农业产业化势头良好。截至2004年12月底,全市产业化龙头企业达400余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一家、省级龙头企业10家、市级龙头企业21家。另外还有省级现代化农业园区6个、市级现代化农业园区4个、县级现代化农业园区88个。小城镇建设成果显著。最近,国家统计局农村调查队公布了2003年对全国近2万个小城镇的综合测评结果,列出了在综合实力、经济发展水平、乡镇企业和其吸纳劳动力数量、基础设施建设及农民生活水平较高的城镇1000个,我市的西柳镇、宁远镇、南台镇、腾鳌镇和英落镇五个镇榜上有名,占辽宁省入选镇的45.5%。

  记者

  :我市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

  邱继勇

  :鞍山地区城乡二元结构特征非常明显。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从第一产业内部看,存在“三多、三少”问题:大路货、原料型产品、低档产品多;优质产品、深加工产品、高档产品少。从价格上看,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整合生产,致使农产品生产经营成本高。从质量上看,鞍山地区粮食至今仍然“混种混收”、“混收混储”、“混储混销”。从第二内部产业看,全地区的农村工业形成了钢铁、装备制造、轻纺、矿产品加工和农副产品加工五大产业,除了农副产品加工业外,四大产业与城市的工业结构完全趋同。还有,县域经济的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其产值、吸纳劳动力等方面远远落后于第二产业。

  记者

  :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请谈谈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所在?

  邱继勇

  :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有四个方面。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具有鞍山特色的平原型、山区型、城郊型的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促进鞍山地区农业增长由数量型转变为质量型、效益型,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换。在农业生产中,要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鞍山地区农村具有丰富的农产品原料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是农村的天然优势,根据鞍山地区近郊、中郊、远郊的不同地势,按照农业基础、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培育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农副产品基地、土特产业基地,发展本地区的特色产品,争取在南果梨、蔬菜、食用菌、水稻、专用玉米等优势品牌中,打造出几个规模大、影响力强的名优产品,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基础。积极发展非农产业,提高乡镇企业的运行质量。我市目前正处于体制改革、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城市“人往哪里去”的问题尚且一筹莫展,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更是困难重重。根据南方一些省份的经验,农村二、三产业是安置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要载体,也是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来源。因此,应大力发展农村的非农产业,确立多元组合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尤其要注意发展一批规模大、带动力和竞争力强的工业企业,要与城市的产业结构形成产业链。注意发挥民营经济的作用。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海城市的西柳镇,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已发展成为具有闻名东北的服装业集群的城镇,该集群的重要构成单位是全镇以纺织、印染和服装加工为主导的1000多家民营企业,通过民营企业的发展,昔日的贫困村变成了今日东北地区的最富裕的镇,也是东北地区最重要的服装制造业基地。因此,把激活民营资本、激发农民创业热情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方面来抓。以乡镇企业为依托,积极发展小城镇,为农民转变为市民创造条件。小城镇是农村之首,城市之末,具有接受城市辐射,增强农村聚集,承载农村工业和市场的功能,可以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使农民在农业外就业。现阶段发展小城镇的最佳途径是把当地的乡镇企业集中起来,形成小城镇,这样,不仅可以取得规模效益,使农村人口非农化就业,而且可以减少建“城”成本,因为这基本上是在农民自己投资的乡镇企业基础上形成的小城镇,政府只需要在政策及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给予必要的投入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政府应在抓好县城、中心镇建设的同时,积极引导具备条件的一些乡镇企业及其周边地区向小城镇发展,让更多的农民走出土地,从而使他们完成由农民向市民身份的转变。(记者秦朴)

  链接

  县域经济的内涵

  县域经济是实证性非常强的经济,以县级行政区划为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县域经济活动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但是,县域经济又不同于国民经济,县域经济不能“小而全”,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旅)游”,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县域经济的发展主题和方向。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切入点,是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重要任务。

  县域经济主要竞争哪些方面

  县域经济竞争力是指县域单位进行资源配置来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其高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只把注意力放在现在看起来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和项目上是不够的,要更加注意那些具有潜在竞争优势的产品和项目,并注重要把自己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县域经济数量多、差异大,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制约因素繁杂,除县域社会和经济现有存量(现存力)外,我们要从自然优势、政府能动作用、产业、企业、人才、县域经济活力、外界互动等多方面采取措施,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钟文)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2005财富全球论坛
七部门稳定房价新政
俄卫国战争胜利纪念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苏迪曼杯羽球赛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