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把你的知青生活说出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0日13:28 东南快报

  记者:刘婷婷

  嘉宾:福建省档案局副局长叶仲霖

  记者:收集知青档案目的?

  叶:省档案局准备建一个知青专题数据库,方便社会人士上网查资料。我们目前已经有10多个专题库上网了,包括闽台关系、五年计划、劳动模范,还有去年的纪念邓小平专题等。

  记者:目前我省的知青档案存档情况如何?

  叶:我省档案局的知青档案不是很完整,主要保存党和政府的一些文件等,是官方的材料,个人的档案几乎没有。因为“文革”时期,很多机关都撤了,没有人做这项收集工作。

  所以,这次为建知青专题数据库,省档案局向全省93个市、县、区的档案馆收集知青档案。知青和社会个人保存的一些很有价值的文件、照片、受表彰的材料和回忆材料等,都是我们征集知青档案的内容。

  记者:征集知青档案有几种方式?

  叶:个人可以捐赠,我们会颁发证书,并视资料珍贵程度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重要资料可以寄存,本馆颁发寄存证书,并负责保密和安全。此外,对有重要价值的资料,个人愿意出售的,本馆根据有关规定进行收购。人物档案福州知青的记录者唐希

  一张小方桌上放着给我们准备的几本关于知青的书,两本是他写的,一本是他编的《永远的脚步———福州知青文档》。

  和唐希约好下午3时采访,他告诉我们,他和别的知青联系也不多,仅仅是工作往来。由于当年福州知青准备举办聚会时,合作单位某电视台的车翻了,两名知青“走”了,从此,福州知青便变得很低调,也没有聚会,就像砂子一样散落在福州的各个角落。厦门的知青倒是紧紧地抱成团,聚会办得很红火。

  唐希说,他目前所做的工作只是想留下一些福州知青的资料,因为和那段历史靠得太近,不愿意作任何评价,只能客观地记录。

  唐希斜坐在白色的塑料椅子上,一点一点阐述知青的群体性格,“我觉得知青有群体性格:责任感、踏实、坚韧、负重。知青们走过许多坎坷,小挫折自然都不在话下。有人说知青“长身体的时候碰到大跃进,该上学时碰到“文革”,该结婚时碰到晚婚,该生孩子时碰到计划生育,该退休时碰到医疗改革和下岗。”但恰恰是经历了苦难,所以对农民、对土地有感情,对社会底层人有同情心。”

  说到怎么会关注知青这个群体时,唐希笑了笑说,也是一次机遇。当时我省某电视台举办一场晚会,有知青发言,当时他在下面记录知青所说的话,没想,被晚会的组织者看中了,找他配文字,并在电视片上署了他的名字。

  当时,在福州市社科院工作的知青叶翔看到了,叶翔正在编一本《49位知青的昨天和今天》,正找人撰稿,于是给唐希寄了一份撰稿邀请书。唐希从此与知青文学结下了不解之源。

  1995年夏天,唐希一个人带着相机回闽北,寻访留在山里的知青,写了《闽北,福州知青寻访记》并获奖了。《来自泥土的清甜》和《闽北,福州知青寻访记》出版后,他觉得他已经为知青做了一点事情了,心愿已了。沉寂了一段时间之后,见许多城市都有记录知青历史的书籍,唐希和几名知青又为福州知青编一本,1999年到2001年,终于编完了《永远的脚印———福州知青文档》,但当时出版社并没有打算出版,他们不断向出版社解释,他们这本书只是想作为一段历史的见证,作为福州知青的见证,出版社终于被他们感动了,2002年8月,《永远的脚印———福州知青文档》面世。人物档案挑粪20多里为看电影

  家住福州市鼓楼区白水塘新村的马长白老先生,是“文革”前到闽北下乡的知识青年。

  1964年8月,福州市政府以建设老区的名义,组织一批应届初中和高中毕业生到崇安县下乡,那一批共计203人。1964年9月23日,老马和其他143人被分配到了崇安县四渡农场。

  有一件事让老马终生难忘。当时县城在放映《刘三姐》电影,对于文化生活严重匮乏的知青来说,看电影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老马和他的同伴,只好以去县城挑粪为借口看电影。为了能看上这部电影,老马和他的同伴们挑着担子走了20多里山路来到县城。看完电影,大家又到县城里挑了满满一担子粪便回到农场。老马说,许多人就是在这样繁重的体力劳动中把身体累垮了。

  “这部电影现在我还经常看,差不多看过十多遍了,从来不会觉得腻!”老马对记者说。

  当时牲口紧张,农场中只有三四头用来耕田的牛,有时候犁田没有牛,他就和另一名知青手拉着犁,两个人在前边当“牛”,同伴在后边扶着犁来耕田。

  老马最终带着他食指上的伤痕离开了农场,那是知青岁月里割茅草时给自己留下的印痕。

  1974年,老马返回了城里,在福州二化厂里当一名普通工人。

  十年知青生活,他跟老区的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回城以后,老马几乎每年都会去看望老区的父老乡亲,而凡是到福州求医、求职、出差、办事的老区人民都会来找他。1991年退休后,老马开始了他的扶贫之旅。他每个月仅有230元退休金,14年间三次变卖房产,先后给2000公里外的广西瑶山特困学童以及教师送去了15吨的衣物、文具、日用品和数万元助学款。当记者问老马为何要这样做时,他说:“这是知青生活给我带来的影响,因为只有在那些地方生活过的人,才能够理解老区农民生活的艰辛。”时代记忆18年33万知青上山下乡

  1958年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农业和工业受到严重的冲击,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造成农业减产,中国的经济被破坏,城市人口成了负担。

  1961年,福州市第一批知青,由林开钦、林兆枢两名老师带领,来到了福清音西公社插队。1963年,福州市的城市青年第一次以自愿报名的形式来到了闽北以及闽东乡村劳动,建立农场。

  1968年12月21日,毛泽东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同时将“上山下乡”与青年人改造思想,培养革命接班人联系在一起。“上山下乡”浪潮开始席卷整个福建。全省数十万知识青年,像滚滚洪流奔向农村和边疆。

  1969年初,作为“文革”的组成部分,知青上山下乡形成了高潮。有的插队,有的办知青点,有的则在生产建设兵团劳动。到1980年彻底结束了这场城市青年往农村山区的大迁徙。

  记者从福建省档案馆了解到,1962-1980年,福建省各地、市、县动员知青上山下乡的总人数达到329415人,其中福州市知青人数为87334人。前后近20年间,千万名福州知青成了这场运动的亲历者。福州知青写了大量关于那个特定年代的回忆录和文学作品。而知青们保留下来的原始材料、照片、日记、文件资料以及使用过的劳动生活用品已成为那个特定年代的文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在无声无息地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2005财富全球论坛
七部门稳定房价新政
俄卫国战争胜利纪念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苏迪曼杯羽球赛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