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车市关注(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1日11:42 大洋网-广州日报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提供的最新统计,今年1至4月我国汽车产销形势整体趋好,累计产销185.83万辆和180.35万辆,同比增长1.48%和1.57%,其中商用车累计产销67.85万辆和65.5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43%和5.65%。而另据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的统计数字,今年4月份全国共销售乘用车285360辆,同比上升了15.7%。

  今年前4个月销量下降1/4 竞争集中在中高档和经济型领域

  国产SUV难逃价格战厄运

  本报讯

  (记者黄涛)“只生产SUV的厂家如果不进行产品战略调整,可能会面临‘灭顶之灾’,特别是低档SUV生产厂家”,日前,全国乘用车信息联席会秘书长饶达在4月份全国乘用车信息会上对SUV厂家表示担忧。今年以来SUV的市场表现显示,SUV很可能将是乘用车中最快进入大规模兼并期的产品。

  多数厂家月销量不足千辆

  全国乘用车信息联席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加入乘联会的18家SUV生产企业累计销量为46510辆,同比下降24.6%。饶达表示,这还是在增加了生产厂家的基础上统计出来的结果,实际上情况更糟。统计显示,去年位列全国SUV销量第一的北京吉普今年前4个月的销量仅为4631辆,同比降幅高达62.2%;去年排名第二的长城汽车今年前4个月的销量为7681辆,同比下降了25.7%;同样,去年排名第三的长丰汽车今年前四个月的累计销量也仅为6720辆,同比下降了21%,而相比其他企业,长丰汽车的降幅可以说是最小的。

  再从前4个月累计销量看,基本上有五六家企业的销量不足千辆,占到了SUV生产厂家的近1/3。月均销量不足千辆的有六家,占SUV生产厂家的1/3,可以说有2/3的SUV生产厂家月销量不足千辆。

  全年降价幅度将在10%左右

  在原材料涨价、竞争对手不断增加、降价的压力下,利润率越来越低,SUV生产厂家状况确实令人担忧,即便如此,SUV厂家新品投放仍在继续。据初步统计,今年计划投放市场的国产SUV不下10款。一方面是不断萎缩的市场需求,一方面是不断增加的新车型和生产厂家。激烈竞争的后果就是大打价格战。“这种惨烈的竞争态势,又主要集中在中高档(售价15~30万元)和经济型(售价15万元以下)这两块领地。”福迪汽车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去年SUV市场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降价频繁。降价产品从中高档产品到低档产品,降价幅度从8%到20%以上。而今年厂家还在扩大生产,产能严重过剩。因此,“预计全年整个SUV市场降价幅度在10%左右。”一家SUV企业负责人不无担忧地表示。

  低档SUV面临“灭顶之灾”

  全国乘联会秘书长饶达指出,只生产SUV的厂家如果不进行产品战略调整,可能会面临“灭顶之灾”,特别是低档SUV生产厂家。这是因为低档SUV很难通过即将实行的欧3标准和燃油限值规定。

  据了解,目前售价在15万元以下的SUV有十多个品牌,其中多数是由低档皮卡发展而来,部分又是以模仿起家。“由于产品的同质化,厂家都担忧本土SUV产品在价格上大开杀戒。”业内人士这样表示。

  今年初,扛着“汽车行业暴利终结者”的大旗,宣布将投资80亿元高调闯入汽车业的家电大鳄奥克斯,突然宣布退出汽车行业,沈阳奥克斯汽车公司已经停产SUV。奥克斯、波导科技、宁波华翔、厦新电子这些曾经都是大动作进入汽车行业的集团都纷纷低调退出。这已经给国内其他汽车厂家敲响了警钟:“缺乏完善的核心技术,是依靠单纯的价格营销手段,换来的只能是昙花一现。”
车市关注(图)

  库存不足“加价销售”重回车市?

  法律专家质疑“加价费”有悖消费者知情权

  由于车市回暖,久违的加价销售现象重新回到了车市中。根据不同车型和消费者的提车时间,加价幅度一般在3000元~10000元左右,如果消费者不加价就不会有现车。

  “加价提车能出现在汽车行业,是市场化不充分、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一个‘怪胎’,”日前,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贾新光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现状:加价费涌现汽车市场

  广州某汽车城负责人李先生向记者解释说,“由于五一黄金周车市不是很旺,部分销售商在五一节后没有向厂家订货,汽车库存不足,从而导致部分车型现在必须在车价格以外‘加价’才能‘提车’,而且涉及的车型也在逐渐增多。”

  据北京和上海的多家媒体报道,目前两地的“提车加价”现象也在增多,比如,消费者买皇冠若想提现车,必须多交5000元~1.5万元不等,否则要等两个月。

  记者前天就此事还专门采访了AEC汽车城副总经理邓愚,邓愚承认在广州车市确实存在着提车加价的现象,但他表示,这是由于经销商对今年的车市并不怎么看好,因而进货量减少,又由于消费者对某种车型的偏爱,导致某款车型库存枯竭。

  原因:源自二级经销商

  “在这种情况下,”邓愚告诉本报记者,“由于厂家往往是‘以销定产’,库存不足而消费者提现车的愿望非常强烈,这样销售商就会暗示消费者可以多出一笔钱提前拿车,这才导致了提车加价这种现象。”

  据业内人士介绍,加价行为多发生在二级经销商身上,但由于厂家对直属经销商有禁止加价销售的规定,专卖店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就将车批发给下级经销商,由下级经销商加价卖出后,双方再分成。

  有人质疑加价销售也有可能源自于汽车厂家的“饥饿销售”(故意造成供货紧张从而改变供求关系以提高价格)策略,但记者昨天采访部分汽车厂家时候,他们均表示,在目前的市场状况下,厂家不可能实行饥饿销售,厂家也从来不会默许经销商进行加价销售,这仅仅是销售商的行为而已。

  法律人士:可能涉嫌欺诈

  “不管是何种原因,让消费者以高出汽车价格的代价来买车都是不合理的,也不排除是经销商隐报库存从而间接提高车价来牟取利益,”广东法制盛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吴翔律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是这样,经销商就涉嫌欺诈。”据了解,对于加价销售的汽车,受到损失的不仅是消费者,由于加价费一般不会开具发票,国家税收也在悄然流失。(王飞)

  家电“造车”梦两极分化

  汽车电子领域成新的突破口

  继创维、TCL、海尔、新科和夏新等之后,康佳也将挥师进入汽车电子行业。记者昨日获悉,在明天于深圳举行的25周年厂庆上,康佳将正式宣布进军汽车电子行业。但与第一轮家电资本造车高潮时期,美的、奥克斯以及格林柯尔等白色家电企业直接进入整车制造领域不同的是,以创维、TCL、海尔、新科、夏新和康佳等为代表的传统黑色家电企业引领了第二轮高潮,目标直指汽车电子领域。

  家电资本进军整车业“刹车”

  2004年达到最高潮的外行资本“造车”热在今年遭遇了巨大的寒流,一大批早先进入汽车行业的企业猛点刹车。去年第三季度,已和南汽合作生产出“西雅途”轿车的波导公司从南汽撤资,成为国内第一家正式撤出汽车生产的行业外企业。到今年1月,夏新在试水汽车领域9个月后,也决定撤出投资。随后,曾经宣布要投资80亿元来造车的奥克斯也黯然退出汽车行业。在造车梦破的情况下,汽车电子成了家电企业新的突破口。

  创维汽车电子公司总经理刘雪鹏向记者介绍到,我国汽车电子产品支出在整车制造成本中只占5.8%,远低于世界27.5%的平均水平,2005年国内汽车电子市场预计为2500至3000亿元。

  另外,政策影响也是吸引众多企业进入汽车电子行业的重要原因。2004年,深圳公布了《汽车电子产业发展规划》,提出2010年汽车电子产品的产值要突破300亿元,并提出要大力发展汽车电子产业,重点培育2至3家企业。

  但由于竞争激烈,而且产品核心技术大多掌握在国外厂家手中,彩电企业的销售网络和品牌效应并不能立马产生协同效应,如何在市场竞争中胜出是摆在康佳、创维等企业面前最根本的问题。(周裕妩)(来源:广州日报)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非常阿杜
非常阿杜精彩铃声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