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冲顶珠峰:追问地球之巅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2日10:19 人民网

  追问

  2005年5月22日凌晨,珠峰锥形的峰顶在朦胧的夜色中若隐若现。在通向峰顶的东北山脊上,一队中国人正顶着满天的星光和呼啸的寒风,一步一步缓缓前行。他们是珠峰测量队第一批冲顶队员,他们此去携带了先进的测量设备,他们此去曾经历了种种磨难,他们此去要向珠峰发起最新的追问。翻开珠峰的历史,在过去的数百年里,人类在不断地用行动向地球之巅发起追问。

  287年前的一天,大清康熙五十八年(1718年),一幅与众不同的巨型地图平铺在紫禁城太和殿的青砖地上。已届迟暮之年的清圣祖康熙皇帝望着这幅经过多年测量才绘制成的《皇舆全览图》,心中感慨万千。那时的康熙皇帝并不知道,正是这副地图,悄悄揭开了人类了解和认识“地球之巅”的历史。

  此前4年即公元1714年,三名掌握世界最先进测绘技术的中国人——清朝理藩院主事胜住、喇嘛楚尔沁藏布和兰木占巴受中央政府的委派,对广大的西藏地区进行勘测,绘制《皇舆全览图》西藏分图。他们跋山涉水,历尽艰险,直接深入到珠穆朗玛峰下,采用经纬图法和梯形投影法,对它的位置和高度进行过初步的测量,并在绘制成的《皇舆全览图》上明确地标上了珠穆朗玛峰的位置和名称。这是人类第一次向世界之巅发起追问,尽管对于珠峰高程并没有得出明确的结果。

  100多年之后,1852年的一天,一群英国人在印度平原上遥望着直耸如云的喜马拉雅群峰,心中充满了疑问:这些山有多高?在英属印度测量局局长埃弗斯特(EVERST)的指挥下,测量师们把巨大而沉重的经纬仪慢慢地对准了200公里之外的珠穆朗玛峰。8840米!这个粗略的结果让世人首次知道,这就是地球之巅。

  尽管埃弗斯特没有深入珠峰地区,尽管他的测量有些“投机取巧”,尽管测量的结果很不精确,但是在以后的西方文献中,仍然慷慨地把地球最高峰的名子叫做了“埃弗斯特”。

  在此后的100多年间,人类对于珠峰高程的追问一发而不可收,它的高程数据、地理资料“成果”,一直被外国的“测量权威”们所垄断,我国的版图也被迫沿用那并不准确的数据。直到1975年,中国人的身影才再次出现。

  20世纪初期,国外曾采用气压测定的8882米作为珠峰高程;1954年,印度测量局在1852年测量基础上,重新测定珠峰为8847.6米;1975年,我国组织了大规模的珠峰珠峰登山、测绘、科考行动,首次在珠峰峰顶设置3.5米的觇标,测定珠峰高程为8848.13米;1987年,意大利人阿迪托·德希奥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测得珠峰高程为8872米;1992年,意大利科学家乔治·普瑞迪带队登顶珠峰,测量出珠峰高度为8846.50米;1999年5月,美国“千禧年珠峰测量”计划实施,该计划的总策划人和实施者布兰德福特·沃斯本11月在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年会上宣布测量结果为8850米……

  人类一轮又一轮追问,获得的一个又一个“答案”,让“地球之巅”愈加神秘莫测,愈加魅力四射。曾几何时,追问珠峰高程,已经成为人类自身的一种具有综合意义的标志性行动。追问的地球之巅的过程,是人类认识地球、了解自然的过程,也是人类检验科技水平、探索科技发展的过程,更是人类挑战自身、突破极限的过程。

  挑战

  挑战

  ,这个充满诱惑的词语,是无数人来到珠峰的目的。

  在中国珠峰测量队大本营的旁边,有一个不到20米高的小山包,我和测量队员们经常来这里。小山包上是几十平方米的小平台,静静地摆放着一些石堆、石板和石牌,这就是攀登珠峰遇难者的墓地!这里没有绿草和鲜花,只有呼啸的寒风和刺骨的冰雪默默陪伴着他们。

  在墓碑和碎石的下面,没有遗体,没有骨灰,甚至连一件遗物都没有。只有斑驳苍茫的碑文能证明,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有一个绚烂的生命因为两个字——“挑战”而留在了珠峰洁白的冰雪世界里。

  自珠峰是地球之巅的事实传向全世界后,挑战珠峰的序幕就徐徐打开,既出现了众多的英雄人物,也出现了众多的悲情事件。至今,全球已有超过1500多人次到达过地球之巅,又有将近200名登山者在攀登过程中被雪崩、滑坠、暴风雪、酷寒和极度缺氧所造成的各种凶险夺去了生命。其中,有11名中国的登山健儿和高山工作者,包括著名的登山家邬宗岳和王富保。

  面对着这个平凡的墓地,每个人的心灵都会受到强烈的震撼和洗礼。在我看来,这块墓地安放的是那些挑战者不屈的灵魂。正是他们那种不断进取、永不放弃的挑战精神,推动着我们人类文明社会的不断进步。他们的遗体永远的留在了珠峰上,他们的精神也永远的留在了地球之巅。

  2005年4月中旬的一天,一群疲惫的中国人也怀着追问和挑战的精神来到了珠峰大本营,他们是中国珠峰测量队的队员们。

  在过去的1个多月里,他们已经让自己的足迹穿越了藏北无人区和昆仑、唐古拉、喜马拉雅、冈底斯等藏区大山,行程上万公里。他们已经在青藏高原的30个主测量点和50多个附测量点上展开了6轮GPS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联机观测,监测网覆盖了四分之一个西藏,获取了青藏板块地壳变化的翔实数据。

  “恶劣的自然环境、复杂的地理情况和多变的道路状况给我们执行任务制造了很大的障碍”。国家测绘局第一大地测量队副队长陈永军说:“虽然任务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曲折,虽然前前后后有10多名队员身体出现过问题,但是,队员们都挺过来了!”

  队员们经历磨难终于来到珠峰,他们要追问珠峰准备的高程,他们要挑战地球之巅。这种追问里有着国家的责任,这种挑战中有着自己的梦想。过去各国对珠峰高程的多次测量,因为测量技术、测量方式和测量手段的局限,都曾受到不少质疑,因此也没有获得世界上的广泛认可。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进步,近20年,测绘技术和测绘手段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珠峰高程的测量已经具备了坚实的基础。

  2001年,西藏自治区政府主席列确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正式提交议案,建议中央政府以国家规模重新测量珠峰。2003年,经过充分论证,国家决定在2005年复测珠峰:要用科学严谨的方法,要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要亲身登上地球之巅,获取珠峰准确的高程数据。

  “珠峰是中国的山峰。对于中国的孩子,当然我们中国人要自己来量清楚她的身高。”珠峰复测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俊勇院士平实的一句话说出了中国广大测绘工作者的心声。为了搞好此次珠峰复测,中国的测绘科学家设计了先进和完善的测量方案,采用传统的经典测量方法和现代GPS卫星导航定位测量方法,这两种方法相互补充、相互印证。并且由专业测绘人员和专业登山队员合作,携带测绘仪器,登上珠峰峰顶进行实地观测,用冰雪雷达探测仪准确探测出珠峰峰顶的浮雪和永久冰层的厚度,力求获得珠峰的精确高程。

  在前方负责实施复测行动的中国珠峰测量队的队员们更是激情彭湃。“作为一个测绘人,这次可能是我这辈子唯一一次参与测量世界最高峰”,一名普通的测量队员说:“这时候不拼命,什么时候拼命!”正是有了这种精神,许许多多感人的事迹在测量队里涌现:队员王新光的突然父亲去世,他最终选择了留下来继续工作;队员张江齐在海拔6500米出现严重病症,他依然咬牙坚持,完成了所有仪器培训工作后才开始下撤;队员孙占义的车灯坏了,为了把维修好的仪器准时送到大本营,他开着手电筒在大山里跑了六个小时;中队长高国平严重的痔疮病又犯了,他忍着疼痛,带领队员爬行4个小时,在海拔5300米建立了测量二本营……

  和谐

  挑战

  的道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

  应了这句话,珠峰复测中最重要的冲顶测量行动的进程的确并不顺利。

  由于天气恶劣,珠峰测量行动中最重要的冲顶行动的日期一推再推,从5月5日左右推迟到10日左右,又推迟到15日左右,再推迟到18日左右,最终则被推迟到22日和23日。

  “这可能是今年上半年最后一个冲顶周期了!”一位登山专家告诉记者:“按照往年的经验,过了25日,天气就会出现大的变化,雨季就会到来。直到9月,珠峰都会在云雨雾中难见踪迹。”他还补充说:“珠峰地区的风雪现在还如此密集,这些年来很少见到。可能是巧合,现在正是藏历的润六月,按照藏族的传统,这个月是多灾多难的。”

  站在珠峰大本营,面对着雄伟屹立的珠峰,面对着变化无常的天气,没有人会说“人定胜天”。在伟大的自然面前,“征服”这个词的确不应出现在人类的字典中。对于登山活动而言,大自然允许你上,就可以上;大自然不允许你上,就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去做无谓的牺牲。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类已经超越了过去“要去征服自然”的阶段,从长远看,人类和自然最终能够达到和谐相处或许才是文明社会的真谛,也是登山测量活动的真谛。

  “登山测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认识自然,也是为了更好的与自然和谐相处。”有了这层认识,虽然天气多次发生突然变化,虽然测量计划被多次推迟,虽然长时间的坚持开始让身体吃不消,但是测量队员们依然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

  在经过多次推迟之后,冲顶队员终于在5月11日与12日分批前往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展开最后的冲顶行动。但是在队员们到达前进营地之后,好天气周期却没有像人们预料的那样如期开始,北风依然凛冽。各项运输和修路计划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耽搁,但是依然在进行当中。

  一周以后,耐心的等待终于获得了回报,好天气周期如约在21日到了。冲顶队员们也抓住了这个机会,凌晨时,他们离开了海拔8300米突击营地,一米一米,一步一步,凭着意志向顶峰冲击。上午(电话修正)时,当他们在峰顶竖起觇标的刹那,早已守候在东绒布、西绒布、中绒布等6个交会测量点的测量队员们同时打开经纬仪和GPS,展开了联机观测。

  这一刻,所有的艰苦都不再是艰苦,所有的付出都有了回报。随着各种数据无声的装进测量仪器,一曲无声的珠峰测量交响曲在每个测量队员的心中响起。(人民网珠峰大本营5月22日电)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2005财富全球论坛
七部门稳定房价新政
俄卫国战争胜利纪念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苏迪曼杯羽球赛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