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分析:莫把加价当涨价 车价不会像房价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2日15:43 新华网 |
新华网北京5月22日电 新闻分析:莫把加价当涨价 车价不会像房价 新华社记者 南辰 “五一”黄金周过后,国内车市似乎“涨”声一片。很多朋友不解地问记者,是不是车市降到底儿了,该涨价了?其实,仔细分析媒体对这方面的报道,你就会发现,国产车车价最近的变化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涨价,而大多是经销商的加价售车行为。也就是说,近段时间一些车型零售价上升并不是由于厂家上调指导价引起的,而多是经销商利用暂时的供需差在“趁火打劫”。 加价与涨价,虽然只有一字之差,最终效果也都是汽车零售价升高了,但其本质及反映出的市场脉搏却截然不同。 加价是国内一些汽车经销商赚取暴利的不法行为,一般多发生在新车型或畅销车型上。由于消费者买这些车要预订、排队,很难拿到现车,不法经销商便趁机加价销售现车,加价幅度由几千元至几万元不等。对此,业内人士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汽车加价违反国家有关税务规定:由于经销商在加价售车过程中,往往以收据作为加价费的书面协议证明,但收据上的金额是不需要缴纳税款的,因此这是一种逃税并获取暴利的不法行为。 从大背景看,我国汽车市场已经并将长期处于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的阶段。但这并不意味着车市的局部不会在某一特定时段出现供小于求的现象。加价就是寄生在这种“局部土壤”上的毒瘤。以个别品牌个别车型的供求关系,推断车市的整体供求关系和价格走势,就会犯管中窥豹的错误。因此,目前一些车型的加价不足以被视为汽车涨价的表现或者前奏。 一般来说,除了通货膨胀和汽车产品得到改进,厂家提高汽车零售价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条:汽车生产成本上升;汽车产品供不应求,汽车市场需求旺盛;厂家竞争策略的需要。 逐条对照分析一下,近期,虽然钢材等汽车上游原材料的价格有一定幅度上涨,但是拿轿车的利润作为参照,其对5万元以下的经济型轿车影响稍大,对中级轿车和高档车的影响有限。况且目前,国内大多数汽车生产企业都在下大力压缩生产成本,有的甚至提出要“疯狂国产化”控制成本,因此,成本上升导致车价上涨的说法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那么,问题会不会出在市场供求关系以及企业的竞争策略上呢?众所周知,由于去年国内车市遭遇“黑色拐点”,迫使很多企业调低了当年产销目标,并在制定今年的产销目标时十分“保守”。而近期,消费者长期持币待购积蓄起来的购买力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释放,这就在局部地区、局部车型上造成了供小于求的矛盾,为经销商加价提供了空间。另外,相对于几个月前,经销商的库存压力大大减缓,把过去的一些让利、折扣取消在情理之中。但是,局部的供需关系改变尚不足以支撑大多数厂家冒险作出全盘涨价的决定,对他们来说,尽量长时间地维持现有指导价不变已经是不错的局面了,并存有足够丰厚的利润空间。不久前,国产奥迪促销降价后曾经又出人意料地涨价,结果销量直接受到冲击。 在国内汽车界,把汽车加价作为一种营销策略倒是由来已久。对于汽车加价这种不法行为,如果说汽车经销商是“第一责任人”,那么背后的汽车生产厂家就是“第二责任人”,负有不可推卸的监督和管理责任。一些别有用心的企业利用自己的车被加价以及个别消费者“买涨”的心理大肆炒作,很遗憾,目前这种极度缺乏商业道德的行为有泛滥的趋势。但是,加价不是涨价。对这种汽车营销“攻心战”,消费者完全可以变被动为主动:首先,绝不买加价车;另外,还应该主动向有关税务部门举报不法经销商的加价行为。如此一来,臭名昭著的“饥饿疗法”也就没有生存的土壤了。 往长远看,降低库存、订单生产是国内汽车企业实现精益生产的必然选择,与之一起成长的应当还有国内汽车消费者的消费心态。那种拿着现钞买现车的冲动式消费思维应当逐渐转变。预订和等待为什么就不能成为一种正常的消费习惯呢? 对于当前部分国产车零售价格的一些波动,持币待购的消费者完全没必要紧张,未来,车价逐年下降是大趋势,下降的快慢、多少有起伏也并不新鲜。钱放在自己口袋里,您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毕竟,车价绝不会像房价,恨不得季季涨、年年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