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漕桥河“变脸”之忧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3日00:31 红网

  川剧绝活“变脸”自从搬上电视荧屏亮相千家万户以来,被越来越多的观众熟悉并喜爱。说真的,不大一会儿工夫,演员的脸谱变换十几乃至几十张,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这大概就是艺术的魅力吧。若“变脸”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又当如何呢?

  发黑发臭的河水,一夜过后竟由浊变清大“变脸”。日前,由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叶如棠、江苏省人大城建环保委主任杨任远率领的《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团及中华环保世纪行记者采访团一行在位于太湖流域的江苏省宜兴市万石镇检查采访时,目睹了漕桥河(又名武宜河)神奇“变脸”的一幕。(见2005年5月21日《人民日报》)

  按说,被污染的河水经过治理由浊转清而“变脸”理应可喜可贺才对,饱受污染之害终于逃出劫难的人们更该万幸欣慰才是,可谁知一旦了解了事情的前后经过、来龙去脉,非但让你很难高兴起来,反倒有一种酸楚异样、甚至上当受骗的感觉。

  镜头之一。5月14日,执法检查团的官员、采访团的记者刚刚抵达江苏常州便接到群众举报:常州市武进区与宜兴市交界的漕桥河一带化工、印染企业密集,河水污染严重。当天下午,记者暗访时看到:漕桥河颜色乌黑,气味难闻。附近的小河道也是“有水皆污”。许多厂家污水处理设施简陋,“处理”后排入河道的水仍然是黑水;有的企业竟把污水通过暗管直接排放入河。当地村民向记者抱怨,由于污染长期得不到彻底解决,井水几乎不能喝,用河水浇种出的稻米不敢吃只好卖往外地。

  镜头之二。5月15日下午,当执法检查团首次、记者采访团再次来到那条污染严重的河流,官员们看到的则是到处生机勃勃、旧貌换新颜的情景;记者也意外发现漕桥河一夜之间清澈了许多,大大“变脸”,河水不再是乌黑发亮的颜色,呛人的气味也小了不少。奥妙究竟在哪里?走进场房看看,昨天还在生产排污的企业停工歇业,既使开着工的厂家也都把污水积存了起来。原来如此。

  镜头之三。5月16日,执法检查团前脚刚刚离去,记者们硬是多了个心眼,当他们第三次旧地重访,痛心的发现一切故态复盟,漕桥河及周围附近的小河道恢复原样,依然发黑发臭……

  看来现实生活中的“变脸”远比戏剧舞台上的“变脸”诡谲复杂,也更加耐人寻味、令人深思。记者三探漕桥河,暗访、明察大“变脸”,检查团、采访团竟看到两个迥然不同的漕桥河,孰真孰伪?若没有记者带来的前面三组“镜头”,人们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吗?检查团想不被蒙蔽都难呐!

  联想起前不久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北京财富论坛“隐约逼近的环境危机”专题讨论会上列举的一串惊人数字,不能不让笔者为漕桥河的“变脸”深感忧虑。潘副局长谈到:中国(目前)单位产值能源消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甚至是印度的2.8倍;排污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几倍;我国1/3的国土已被酸雨污染,主要水系的2/5成为劣五类水,3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安全洁净的水,4亿多城市居民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1500万人因环境污染患上支气管疾病和呼吸道癌症。而且如果按照眼下的污染水平持续下去,听之任之,放任自流,那么15年后我国染污负荷还可能增加4至5倍。(见2005年5月19日《中国青年报》)听听,多么不容乐观的现实!多么触目惊心的警告!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我国治理环境污染可谓形势严峻、任重道远,而且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决不可疏忽大意、掉以轻心,更不允许隐瞒真相、自欺欺人。

  古人云:知耻近乎勇。又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笔者以为,漕桥河“变脸”现象的最大隐忧在于用虚假的一套应付检查、掩盖事实,影响乃至阻碍当地严重污染问题的最终彻底解决。让我们共同疾呼:漕桥河“变脸”现象当休矣!(稿源:红网)(作者:赵晨光)(编辑:杨国炜)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非常阿杜
非常阿杜精彩铃声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