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新论摘编5.23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3日02:38 舜网-济南日报

  上海开通“人大网议日”

  网络让民意渠道更畅通

  据《人民日报》报道,从今年起,上海市人大每月一次邀请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市人大代表作为嘉宾,与网民进行网上直接交流。对此,该报配发评论文章说,人大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立法,即将人民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充分了解人民意志。但由于我国目前的人大代表都不是专职的,都有其本职工作,平时真正深入群众中间了解第一手情况的机会较少。同时,有些地方也存在选民不认识自己选出的代表,也很少能见到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现象。在实践中,一些地方人大一直在探索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发现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网络完全可以成为人大代表了解社情民意的一个平台。代表在网上与网民议政,利用网络了解民情,表明代表的参政意识进一步增强,履职的手段更加多样化,民意渠道更加畅通,是一种凸显民主的好办法。

  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长郑必坚指出

  国际经验有四个不能学

  《学习时报》刊登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长郑必坚在博鳌圆桌会议上的主旨讲演。郑必坚说,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极其需要研究国际经验。学习和借鉴国际经验,这是中国和平崛起内在的、长期的、客观的需要。但是,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在对待国际经验方面,有四个不能学:首先是,那种通过发动大战去掠夺别国资源的野蛮行径不能学;其次是,那种热衷于输出意识形态、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念、搞集团政治的冷战思维不能学;第三是,那种在工业化过程中,大量消耗人类不可再生资源的掠夺式经营不能学;第四是,那种向外大量移民建立海外殖民地的扩张行为不能学。我们这个民族在一百多年中吃过许多苦头,我们的体会是:一切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的事情,我们都不能做,这就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国际劳工组织北京局局长建议

  中国亟待设置劳动法庭

  据《中国财经报》报道,国际劳工组织北京局局长康妮日前就中国劳动者权益保护问题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康妮指出,中国没有专门的劳动法庭。在国际上,劳动法庭是解决劳动权益争议案件的重要机构。现在中国只有劳动仲裁机构,一旦不服仲裁就只能上诉到民事审判庭,这样专业性较差。而且由于民事庭工作量极大,在具体劳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难免有所疏漏,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产生影响。

  中国富人最缺失什么

  中国的富人真论财富还无法和发达国家的大款相提并论。然而,奢侈品的消费却超前了好几步。《新京报》刊登薛涌的文章说,18世纪中期,英国的平民新贵已经形成,在社会和文化上不甘再居贵族之下。于是,这些新贵就拼命展示自己的财富是如何比贵族的权力更加有益于社会。他们模仿贵族修建乡间别墅,却明显突出朴素的风格。他们日常的生活开销,也是体面而节制。这种节制、负责的上流文化,逐渐演化成了统治文化,主宰着现代上流社会和中产阶级的道德。于是时下在许多发达国家,富人自己花钱小心翼翼,但给社会捐款则争先恐后。而如今中国的一些富人,他们大多数不知道文明国家的大款是如何生活的,却争着入人家的圈子,非要花钱给人家看:“老子和你有什么不一样?”可以看出,中国的许多富人只用财富界定自己的地位,缺少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贪官趋向年轻化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近日,北京市丰台法院对2002年至2004年审理的贪污案件进行调查后发现,贪官趋向年轻化——平均年龄为44岁,贪污的手段也以直接侵吞方式为主。另据《中国改革报》报道,上海市检察机关最新统计信息也显示,职务犯罪呈低龄化低层化趋势,去年查处平均年龄在26岁上下的国家工作人员涉嫌职务犯罪案件32起32人,比前年增长近两倍。检察机关分析发现,他们作案手段都比较简单、传统,但金额巨大。

  “集体腐败”

  成为高校领导腐败新特点

  据新华社记者采访发现,在已查处的高校系统腐败案件中不少都是窝案、串案。有关人士分析,高校领导腐败许多都是“扎堆腐败”,集体腐败成为高校领导干部职务犯罪的一个新特点。在高校职务犯罪的人员中,多为院校长、党总支书记,主管基建的副院校长或财务处长或是学院系、部门负责人,他们都曾有过突出的业绩,但在事业发展的鼎盛时期或将要退休的时候,落入犯罪的泥潭。在作案过程中,院长、副院长或处长、副处长就同一基建工程受贿,或主管与会计、出纳共同参与、集体谋划已较为普遍。

  成都:政府失信要赔偿

  据《成都晚报》报道,《成都市依法行政五年规划》于日前出台。《规划》要求,政府严格遵守诚实信用原则,建立因政府失信、违约给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直接损失的补偿或赔偿制度。

  胡吹海聊搞出病

  “攀比恐慌症”人数上升

  据《新闻晨报》报道,节日中走亲访友,胡吹海聊竟也会让一些人犯病。“五一”长假以来,一种近几年才出现的心理症状——“攀比恐慌综合症”的发病人数正在大幅度增加。长假期间的聚会,“在哪里发财”、“一月能赚多少钱”、“房子有多大”成了人们拉家常的主要内容。然而,这些原本很普通的问话,对于一些人来说却是被点到“痛处”,甚至引发了他们的心理疾病。据了解,这些人多数是公司的白领、中小企业主,也有不少机关工作人员。据医生介绍,“攀比恐慌综合症”是一种特有的心理疾病,轻度患者会出现心慌、气短、胸闷、失眠等症状,重则有可能出现血压、血糖升高,心律不齐,脑供血不足,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心脑疾病的发生。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非常阿杜
非常阿杜精彩铃声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