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翻译出版业:浮华背后的忧思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3日04:50 人民网-人民日报

  新华社记者 张妍妍 周润健

  在天津举行的第十五届全国书市上,翻译图书质量下降的现象再一次引起翻译出版界人士的担忧。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平均每年出版新版译著近万种。然而,在翻译出版业繁华的背后,翻译质量并没有相应提高。相反,在人文社科类的某些领域,例如文学翻译,呈现出翻译质量混乱、下降甚至粗制滥造的现象。

  译著岂能粘来粘去

  据中国版本图书馆资料室统计,1978年至1990年,我国共出版翻译类作品2.85万种;1995年至2003年,翻译类新书(不包括重译和多版本译著)的数量高速增长,共出版作品9.44万种,年均新版译著近万种。

  翻译类著作总体数目每年不断攀升,但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林出版社等国内权威翻译类图书出版社的新增图书数目却并没有明显变化,所谓的新版译著多是粘来粘去的抄袭之作。

  上海译文出版社社长叶路指出,目前出版界存在着一种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这就为图书市场营造了一种不良氛围。“找一些学生做‘写手’,甚至是做‘粘贴手’,把原有的译著粘来粘去,只做很少的改动,这样速度当然快了。”在这种情况下,大量低成本、低质量的译著充斥着图书市场。

  “有些稿子,乍看觉得翻译得还不错,仔细看就会发现,其实很多内容都是把前人的翻译作品直接拿来用,尤其是名著,很容易出现大家抄来抄去的现象。”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第二编辑室主任赵铁伶感慨,“精品译著越来越少。”

  一流翻译人才何处寻

  一件商品的质量越好,成本就越高,翻译类图书也是同样道理。“出版一本优秀的翻译图书,需要一流的译者,需要优秀的编辑,需要逐字逐句地根据原文推敲文字,成本高,因而价格相对也会比较高,这样的译著在市场上就失去了竞争优势。”

  “一流翻译人才日渐匮乏”,这是目前许多翻译类出版社的共同感慨,也是直接影响翻译质量的一大因素。

  叶路说:“有些出版社的译著翻译质量低劣,有时不是因为这些出版社没有质量意识,而是因为他们不具备这个能力,找不到好的译者。”

  目前,文学翻译主要依靠两支队伍,一支是老一代翻译家,另一支是中青年译者。令人遗憾的是,老一代翻译家队伍的人数正日渐减少,优秀的中青年译者也是供不应求。

  “在当今社会,中青年译者面临多种多样的诱惑。”译林出版社副社长竺祖慈说,“不论从学术地位上,还是经济利益上来说,翻译出版业都很难吸引他们。”

  竺祖慈指出,优秀翻译人才难寻的现象与现有的一些机制有关。例如,很多高校和科研单位目前并不把文学翻译作品当作学术成果纳入职称评定体系,这就造成文学翻译的学术地位下降。

  呼唤行业检测标准

  一些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认为,翻译图书质量下滑的原因也有其自身的时代特征。像盗版、伪书等出版界其它不良现象一样,这些质量很低的译著有它自己的消费环境。

  叶路说,对于一些文化水平不是很高的读者来说,买一本《简爱》,也许翻译得好坏并不重要,但价格的差别却很重要。有这样的消费市场和消费群体存在,就会存在劣币淘汰良币的现象。但从长远来看,在经历一定阶段以后,市场必然会大浪淘沙。但翻译类图书出版界不能无为而治,仅仅等待市场大浪淘沙。

  为了打击那些唯利是图的出版商,提高翻译质量,有人曾经提出在翻译类图书出版领域制定相应的准入制度。然而,一些业界人士指出,准入制度虽然可能会起到一定作用,但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讲,准入制度本身不但具有局限性,而且很难具体实施。

  “目前,有关图书质量没有一个检测标准。”叶路呼吁说,“翻译行业协会或许可以尝试为译著建立一个检测标准,诸如翻译上的硬伤数目、翻译不准确的比例等问题都可以纳入这个检测标准中。”

  (据新华社天津5月22日电)

  《人民日报》 (2005年05月23日 第十一版)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非常阿杜
非常阿杜精彩铃声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