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家庭排行榜凸显“丑陋母亲现象”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3日05:12 中国青年报

  老爸不付出永远是好人,妈妈殚精竭虑却最招孩子烦。专家解读母亲的焦虑期碰到了孩子的轻视期

  本报北京5月22日电

  5月是属于母亲的,很多母亲在一束束康乃馨中感受着幸福,但不是所有母亲都这么幸运。

  36岁的刘芳不但没有收到女儿的祝福,还在母亲节之后的星期一收到了一份意外礼物:老师要求学生5月8日在学校为妈妈做一个小礼物,晚上回家的时候送给妈妈。刘芳是在第二天早上送女儿的时候才知道这件事的,班里几乎每个同学都给妈妈做了卡片,惟独她的女儿什么也没准备,“我烦你,为什么要给你送礼物?”

  像刘芳一样,有不少妈妈在付出了很多之后并没有得到孩子应有的回报,甚至连最起码的理解都没有。儿童教育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老师说,以前的社会是“严父慈母型”的社会,现在的社会已经变成“严母慈父型”,“母亲正在成为社会和家庭所有矛盾的焦点”。不少母亲正在把自己的压力转移到孩子身上,不少家庭中母亲和孩子的关系出现了不和谐音。

  不成功的母亲希望孩子超过自己

  母子关系为何会降到“冰点”

  应该说刘芳不能算一个成功的人,她只有初中学历,现在在一家私人企业里做勤杂人员。“孩子一出生,我就希望她能超过我”,刘芳说,“我要让她受到最好的教育”。

  刘芳所认为的最好的教育就是:别人学什么,我女儿也要学什么。

  从女儿3岁起,她就给女儿报了舞蹈班,后来又报了英语班和电子琴班。由于家里不富裕,刘芳经常带着女儿挤公共汽车,风里来、雨里去,从不间断。

  最初女儿还因为觉得新鲜,毫无怨言地跟着妈妈跑来跑去,但是时间长了,新鲜感没了,女儿开始厌烦。

  特别是女儿上学以后,学校课程的负担越来越重,刘芳给女儿加的课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她要求女儿在学校的功课都要拔尖,还要求她每天练功、练琴,并给女儿买了很多同步练习册……“我现在想找一个好工作非常难,都是因为我小时候没有好好学习,我可不能让我女儿像我这样没出息,她一定要考上好大学。”刘芳的语气非常坚定。

  女儿却不知道妈妈的苦心:“我的时间全被她占满了,我干什么都要得到她的同意,她没上过大学就非让我上大学,她做不好的事情为什么一定要我完成?”

  不少妈妈像刘芳一样把自己没有实现或没有机会实现的梦想都寄托在孩子身上。

  贺辉现在在一家私人企业工作,他从妈妈那里继承了一副播音员的嗓音。“文化大革命”使贺辉妈妈当播音员的理想成为梦想,贺辉一出生就承担了妈妈的希望。“我经常要跟着妈妈一起听广播、练朗诵,为了练‘嘴皮子’,我几乎每天都要说绕口令”。但是贺辉一直就是一个害羞的孩子,就害怕当着陌生人说话,可是妈妈偏要训练他,经常让贺辉当着很多朋友的面表演,“每次这种‘演出’之后,我都要大哭一场”。

  贺辉和妈妈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终于,高考时贺辉没有按照妈妈的意愿报考广播学院,母子的关系降到了“冰点”,“妈妈的梦想是我学生时代最大的阴影”,贺辉说。

  虽然,上了班以后的贺辉已经很能理解妈妈当时的心情了,但是,他仍然觉得自己的学生时代有太多的遗憾。

  成功的母亲担心孩子给自己丢脸

  母爱博大、深厚,但也有疯狂的一面

  有些母亲把自己的理想强加给了孩子,有些母亲则把孩子的成绩当成了自己的“脸面”。

  陆女士夫妻曾经都是大学老师,后来丈夫跳槽到了外企,一家三口仍然住在丈夫以前任教的高校中。街坊邻居都是丈夫以前的同事,大家平时见面时一团和气,暗地里却都在比着,尤其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更是暗中较着劲。

  好在陆女士的儿子很争气,在班里的成绩一直是数一数二的,尤其是奥数,在各种比赛中经常获奖。每当同楼的邻居在陆女士面前夸奖她儿子时,陆女士觉得是最幸福的时刻。

  然而,她儿子却没有这么强的幸福感。陆女士的丈夫王先生告诉记者,儿子小时候特别喜欢看NBA,那时的理想就是当一名篮球运动员。但是自从上了小学,陆女士几乎没有让儿子再看过NBA的比赛。现在儿子已经如大人所愿地考上了他们所住大学的附中,但是却变得越来越不愿意与人交往了,对陆女士更是冷漠。“我能明显地感到他对我的排斥”,陆女士说,“我非常想改变这种状况,周末的时候尽可能挤时间陪儿子聊聊天,但是没什么用”,现在他们夫妇正试图用篮球与儿子沟通,但是,篮球已经唤不起儿子的热情了,至少在陆女士夫妇面前。“母爱博大、深厚,但也有疯狂的一面”,孙云晓老师说,当母爱发展到它的反面时,将对周围人造成伤害。

  妈妈与孩子的零距离造成了与孩子心灵的远距离

  除了在学业上严加管教外,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也在一定程度上伤害着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我每次送儿子上‘华校’(北京市华罗庚学校是北京市生源质量最好的奥数培训学校)时都觉得自己是个‘不称职’的妈妈”,周女士在一家出版社工作,今年儿子“小升初”,每周儿子出去上课,总是周女士接送,并陪在儿子身边。“但是与别的妈妈相比,我做的简直太少了”。

  据周女士介绍,现在很多妈妈已经成了孩子的专职陪护,白天接送孩子穿梭于学校和各种“班儿”之间,回到家里寸步不离地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生怕孩子受一点儿委屈。

  让妈妈们没想到的是,与孩子的这种“零距离”造成的是与孩子心灵的“远距离”。

  “那时,我每天写作业的时候,我妈就坐在房间的外面,一会儿进来倒点儿水,一会儿送个水果,一会儿来看看我是不是真的在看书,一会儿又嘱咐我别太累了,简直能把人烦死了”,已经高中毕业的小飞说。

  小飞一直身体不太好,妈妈总是担心她照顾不好自己,于是什么事情都亲自过问。“我都上初中了,她还每天试好了洗澡水才让我洗”,小飞对那段日子记忆犹新,“我讨厌这种照顾,就跟她对着干。她为我放好了洗澡水我就偏不洗”。

  那时候小飞觉得和爸爸更亲些,除了必要的交流外很少和妈妈聊天,有时妈妈特意问起小飞在学校的情况,小飞也总是以“不知道”、“没什么”来搪塞。

  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成了不少妈妈梦寐以求的事情。

  母亲的焦虑期遭遇孩子的轻视期

  妈妈用心良苦却成空,爸爸是孩子眼中的好人

  “我们也很委屈,为孩子做了这么多,在孩子眼里往往成了‘坏人’,平时对孩子不管不问的孩子的爸爸却成了‘好人’”,周女士说。“母亲已经成了现在这个社会中最为焦虑的群体”,孙云晓说。女性除了在家庭中承担着更多的持家和教养孩子的压力外,随着整个社会生存压力的增大,他们还要与男性一样承担着职业的压力,因此,她们的焦虑程度也在明显地增大。

  与此同时,“女性的这种焦虑期又正好遭遇了孩子成长过程中对父母的轻视期”,孙云晓介绍,孩子对父母的情感要经历五个主要阶段:10岁以前孩子对父母的情感以崇拜为主;10岁到20岁时这种情感转为轻视;20岁到30岁,孩子对父母有了一些理解;30岁到40岁时孩子对父母多了一些爱;40岁以后孩子才能真正深深地理解父母。

  处于焦虑期的母亲做事往往会急躁,不讲究方式方法,如果再碰到处于轻视期的孩子,孩子与母亲的矛盾自然而然会产生,“但是,这种不友好是暂时的”,孙云晓说,随着孩子的成长,会逐渐理解妈妈的行为。

  另外,还有专家指出,由于孩子在这个阶段还没有完全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他们本能地会对限制自己自由的行为表现出抵抗,因此他们多数不能正确判断母亲的行为对自己成长的帮助,相反,他们会更亲近对自己相对比较宽松的父亲。

  当然,尽管大多数妈妈对孩子的管教都是希望孩子能有更好的将来,但是应该更加艺术些,毕竟只有被接受的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一位小学老师说。

  作者:记者 樊未晨 实习生 杨芳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非常阿杜
非常阿杜精彩铃声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