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红色文物笑迎客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3日09:43 今晚报

  有人说,红色文物在哭泣。这话不假。我要说,红色文物该笑了。这话也不假。

  前年夏天,我去皖南和赣东山区寻访新四军遗迹。除了战场,便是住所、会场及牢房,皆为乡间的祠堂、庙宇以及殷实人家的厅房。所到之处,残破的木门紧闭。幸亏有当地武装部的同志提前联系,锈迹斑斑的铁锁才被打开。江南多雨,山区潮湿,清末民初的土木建筑,有的腐朽了,坍塌了,回归自然了,还在坚守岗位的,也老态龙钟,岌岌可危。实在让人忧心:这些红色文物,作为当年可歌可泣革命斗争的历史见证,还能支撑多久?

  接着去了皖西金寨县,这里地处大别山深处,大革命时代被称为“红军窝子”。也许大别山区更贫穷,留存到今天的“红军窝子”,看了更让人心酸。汤家汇镇的姚家祠堂,是红军保卫局所在地,如今断垣残壁再利用,搭建成了猪圈。红军邮局旧址,被安徽省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时也成了猪食加工场地。红军时代的地方政权办公处,房子已经倒塌,屋场上也围成了猪圈。突出印象是山区农民养猪积极性高涨了。养猪是好事,借此可脱贫。但是山区可利用的空地很多,木柴茅草都不缺乏,搭个猪窝棚很容易,何必挤占红军遗址?蝇蚊嗡嗡,臭气熏天,对参观者不够文明,对先烈也不够尊重。

  红色文物在哭泣,责任在谁?谈到此事,当地领导人总是强调:“没有人呀!”“没有钱呀!”的确,管理要人,保护要钱。没有人还是因为没有钱,有了钱自然不难找到人。皖南和皖西的这种状况,是不是具有普遍性?我跑的地方不多,所见者寡。听常年走南闯北的朋友们说,少数名气大的,能管理和保护好,多数的,即使不哭泣也丧气。这自然也有客观原因。山区环境闭塞,革命战争年代,闭塞是建立根据地的优势,到了和平建设年代,闭塞便成了发展经济的劣势。红色文物,不少深藏在革命老区,因为贫困,得不到必要的管理和保护。如果上面不拨专款,或者杯水车薪,任其自生自灭,那结果不会是生,只会是灭。

  那次到安徽,我还游览了乌江的项羽庙,从中得到文物与旅游互生的启发。这里虽然称庙,却不属宗教活动场所,得不到宗教组织的赞助。靠政府拨款,靠个人捐资,终究有限。好在时代变了,脑筋换了,当地人将其当作旅游业来兴办,局面大为改观。除了丰厚的门票收入,还带动了当地的交通、旅社、餐饮、商场、土特产品的兴旺,创造了不少的就业机会。项羽庙被视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越修越大,成了金碧辉煌的仿古建筑群。乌江镇的旅游经济也因此而生机勃勃。我将这件事讲给老区的人听,希望有所启发。但他们还是摇头:“哪里会有人来看哩。”

  今年,终于出现了大好时机,这就是正在倡导的红色旅游。办旅游得有资源,得有东西给人看,红色文物就是红色旅游的宝贵资源。就文物谈文物保护,就史迹谈史迹管理,无不为财力匮乏所困惑。可是,文物搭台,史迹搭台,旅游唱戏,经济唱戏,便能开创新局面。从革命老区传来信息,说有人感受到红色旅游吹来的春风,奋起作为了。当地政府拿不出钱,他们就自发集资,修复红色文物,为红色旅游开道。也有商家打开了眼界,把目光投向红色旅游资源,向那里寻求项目,注入资金搞开发。这是明智之举,多赢之举:红色文物得到保护,老区经济得到促进,投资者赢得回报,旅游者获得充盈。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非常阿杜
非常阿杜精彩铃声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