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在校台湾学生6000人 大陆就业通道仍待疏通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3日10:21 中国新闻网 |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并注明摘自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在京的台生不到100人。而到目前,北京在册台湾学生1300多人,全国在校台湾学生约为5000~6000人 本刊记者/刘英丽 5月12日,胡锦涛与宋楚瑜会谈后发表的会谈公报中提出:“大陆方面要尽快实施在大陆就读的台湾学生与大陆学生同等收费标准,并争取于年内设立台湾地区的奖学金。扩大两岸人才交流,大陆方面逐步放宽政策,鼓励和促进台湾同胞在大陆的就业。” 这段话对于6000名在大陆读书的台湾学生(自称“台生”),是一个期盼已久的利好。10年间,已有不少台湾学生陆续来到大陆读书。不过,台湾并不承认这个学历,而他们在大陆的就业状况也遭遇不少尴尬。 正如宋楚瑜在清华大学所言,台湾学生重视的三个重点问题分别是:第一,学历认证,希望两岸都能够共同解决;第二,希望台湾的学生在大陆受教育之后,也有公平的就业机会;第三,是不是也给台湾的学生提供一些奖学金。 公报发表次日,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陈云林宣布,大陆有关方面将对在高等院校就读的台湾学生按照大陆学生标准同等收费;并逐步放宽台湾同胞在大陆就业的条件。同时,他也再次呼吁,台湾当局尽快承认他们在大陆求学的学历。 姜正扬,8年前由台湾来到大陆读书,硕士、博士、博士后、第二博士,一路读来,都很顺利,直到今年毕业面临分配才遇到麻烦。“花了一年时间到处找工作,包括很多北京高校,直到2004年9月去天津南开大学试讲,才获得肯定的回复”,姜说。 南开大学要为姜办手续时,问题又来了:目前没有接受台湾籍人士就业的相关政策。直到姜所在的学校出面、甚至国台办领导做说服工作,才渐渐打消接受单位的顾虑,使姜有了现在的身份:南开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副教授。 姜是幸运的,据他介绍,同样想去高校任教的台生中,只有他的手续办下来了,其他人多以“客座”、“访问学者”的身份在授课。一个在首都师范大学已经教了一年书的博士,至今仍是“访问学者”的身份,而这却涉及到评职称、算教龄、工资福利、保险等一系列问题。 虽然台湾居民来大陆求学就业已有时日,但由于两岸数十载阻隔,相关规定长期阙如,台生在大陆就业,常常遭遇无据可依之困。 2000年后,随着大陆名校的国际声望和教学质量较台湾日益提升,越来越多的台湾年轻人“登陆”求学。北京市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叶芳证实,80年代末陆续有台湾学生来读书,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在京的台生不到100人。而到目前,北京在册台生1300多人,全国在校台生约为5000~6000人。 根据叶芳于2003年年底对北京市台生的就业情况所做的统计,当时北京各类毕业生已有450多人,80%的台生返回台湾,15%继续求学,还有5%在大陆就业。 就业的20个人多是叶芳认识的,一个个问过去,有的是因为喜欢在大陆发展,有的是因为和大陆人结婚,有的则看重这边的市场。这些人大多自己开公司,或者和别人合伙做生意,能进入大学、研究机关和文艺团体等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只有两三个。 而回到台湾的学生,因为学历不被承认,也面临找工作的困难,做公务员或者教书几乎不可能。 “实施台湾学生与大陆学生同等收费标准,对台生影响不是很大,一般来念书的还是负担得起学费,主要的影响在与心理认同上”,姜正扬说:更重要的问题是就业。 2002年4月28日,国台办新闻发言人张铭清曾表示:“在大陆就读后毕业的台湾学生,只要具备在大陆就业的相应条件,符合用人单位需要,有关部门支持他们在大陆就业。” 其时据张铭清介绍,当时大陆共有一百四十多所高等院校已招收台湾学生近四千人。台湾学生就读期间,凭有效证件可在交通、住宿等方面享受与大陆学生同等待遇…… 但后来并没有相关的政策出台。因此,北京市台联在2003年和2004年两年的统计中发现,台生的就业形势并未得到好转。 “我们可以接受台生吗”?这是大多接受单位存在的疑虑。政策没有说可以,也没有说不可以,但大多单位选择谨慎的做法。 就业难影响到来大陆读书台湾学生的热情。一位希望隐去姓名的在京台生对本刊透露:“这两年报名来大陆学习的台生数量在下降,录用率却在提高。” 公报发表后,“相信很快相关政策便会出台,”上海市台联名誉理事吴琼孚很乐观:“站在文化战略上考量,两岸最终将做争取民心的工作,而加强年轻一代的教育更是其中要点。” 但叶芳还有一些担心:台生就业问题牵扯太多经脉,“许多问题是很细小的,却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例如,一位去中央歌舞团演奏的台湾人办不到北京市签发的“绿卡”,因为北京市人事局“无权给中央单位的人发绿卡”。还是这位台湾同胞,在买到了歌舞团以优惠价出售的房子后,但却拿不到房产证,因为没有户口。 大多数台湾学生在大陆就业的同时,并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台湾“护照”,以方便回去探亲。但这样就拿不到大陆户口,由此带来难以尽数的麻烦。叶芳说,只有一个办法可行,那便是各个执行部门观念转变:像对待大陆生一样看待台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