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目标冲突与激励相容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3日10:29 大连日报

  在战争中,将军与士兵的目标既有一致的地方,也有相异之处。打赢战争,减少伤亡,是将军与士兵的共同愿望。相异之处在于目标的排序:将军以赢得战争为第一,减少伤亡为第二,而士兵则以自身安全为第一,赢得战争为第二。此类问题也存在于企业或其他类型的组织中,例如在目标排序上,经营者阶层视企业生存和长期发展为第一目标,将员工收入和脑体力支出列为其次,而员工的目标排序则与此相反,将自己收入的提高和安逸甚至是“偷懒”视为第一,将企业长期发展视为第二。军队是一个特殊的组织,存在于其中的目标冲突及解决办法,于企业或其他类型的组织不无启迪。

  一支军队作为一个整体,在战争中只有人人向前,英勇善战,不避艰险,不畏牺牲,才能赢得胜利,减少伤亡。只有这样,才能从总体上既满足将军的目的,也符合士兵的愿望。因此,从战争的总体目标出发,人人都应该奋勇向前才是。但从士兵的角度看,一马当先或奋勇向前则意味着自己不伤即亡,若伤亡在即,胜利于我何益?如果人人都持这样的想法,则兵将均亡,满盘皆输。为解决这一矛盾,军队开出的药方与其他组织并无二致,赏罚并用或规范地说,是正激励与负激励措施相结合,差异只在于表现形式不同。

  先说正激励。战前及战争中的鼓动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古代作战最讲求士气的调动,就是说除了战争的硬件条件外,还要注重软件建设,即重视战争主体——人的作用,所谓“一鼓作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兵家泰斗毛泽东的政治军事思想体系中,人在战争中的作用被提升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如军队中设立政治委员,支部建在连上,强调政治思想工作,注重战前动员大会,忆苦和讨伐声势的营造……凡此种种,无不在他运筹帷幄的战争艺术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解放战争中,有经验的老兵通过戏剧《白毛女》的演出,就能够嗅出大战在即的味道。战后奖励的形式更多,如表彰英雄,按功行赏,加官晋级,抚慰战争遗孤等等。

  再说负激励。古代军队中的割耳、鞭笞、差遣苦役……现代军队中的批评、教育、警告、记过、关禁闭等,都是负激励措施。夺命是负激励的最高形式,古今中外的军队都设有不同形式的督战队,对逃逸和开小差的士兵,无一例外地施以夺命的极刑。所以,开溜的想法是断不可有的,只能奋勇向前;左右都是一死,何不来得壮烈些,或许还会荫福家人。

  “置之死地而后生”,是一种将正负最高激励形式都演绎到极限的一种战法。它为全军模拟了一种死期逼近的环境,生机只在奋勇向前。古者,有马谡失街亭,迫使诸葛亮罢兵的战例。今者,有抗日战争中的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为表示背水一战、自断退路的决心,他将渡船全部销毁。岂料战事未几,唐生智却突然向各路守军发出撤退命令,自己也背弃了与南京共存亡的誓言,乘坐为他保留的最后一条小汽艇北渡长江逃窜,成为中华民族的罪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法原理既适用于组织,也适用于个人。有人考托福,不惜大事张扬,搞得全单位人人知晓,既拉开了一种不成功绝无退路的架势,也巧逼单位提供种种备考的便利,可谓一举两得。

  军队作战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此类现象可谓举目皆是,我们手中可以“驭人”的武器——正激励和负激励,也始终没有发生变化。不论我们在人生的舞台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领导者,老板、经理,中层干部,为人夫或为人妻,为人父母或为人师长,概莫能外,只是激励的形式和程度不同而已。对于组织或企业而言,军队例证的启示意义在于:1.某些强制性的负激励措施,如行政部门处罚和政府管制等,是必要的。2.作战中士兵少打枪、不瞄准乱开枪或脚底抹油——开溜等行为,与现代企业组织团队作业中有人偷懒、怠工等消极行为,多有相似之处,因此运用正、负激励手段,以期奖勤罚懒,也始终是企业“将领”率领“士兵”的不二法门。3.在战争中,极刑是对官兵的最高惩罚,而企业充其量只能将员工“开除”。从表面上看两者相去甚远,但若施用得当,也会创造异曲同工的效果。极刑于生者而言,意味着已经无路可退,只能选择奋勇向前;被开除的人若就业机会较多,开除就不会起到警训作用,因此,设置一定的再就业障碍就显得十分必要。在西方国家,前任雇主的推荐信往往是再就业时的敲门砖,若前雇主的评价较低,寻找下一份工作时就会遇到障碍。这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很值得我们借鉴。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非常阿杜
非常阿杜精彩铃声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