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途径与模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3日10:53 人民网

  [摘要]健康人格是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人格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在论述了人格、健康人格及健康人格培养内涵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生人格培养的特点,提出了大学生人格培养的途径:即推进素质教育,论述了大学生人格培养的向度模式:即思想素质培养向度,心理素质培养向度和人文素质培养向度。

  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方式。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大学生人格培养却处于滞后状态,传统人格培养的失效,现实人格培养的失范,理想人格培养的失落等现象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诚如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所指出:“无论一个国家引入了多少现代的经济制度的管理方法,……如果执行这些制度并使之付诸实施的那些个人,没有从心理、思想和行动方式上实现由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那么,这个国家的现代化只是徒有虚名。”大学生人格健康关系其身心健康,决定着个体的顺利成长和成才,也关系着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大学生是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主要力量,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他们的健康人格,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和思想道德建设的伟大任务,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高校推进素质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新的形势下,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改进素质教育的工作方式和方法,通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促进当代大学生人格培养工作。

  一、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内涵

  所谓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是个人的道德、思想、灵魂、行为、态度及社会责任等的具体的统一。人格的特征有三个:第一,人格是人的道德表现;第二,人格的塑造就是创造自身美的形象;第三,人格通过传播责任表现出来。人格是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在内的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个性倾向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兴趣、爱好、需要、动机、理想和信念等;个性心理特征则是指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和能力等方面的特点。人格是在一定的生理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中的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人格的发展。所谓健康人格是指人格和谐、全面、健康的发展,人格处于健康状态,是与社会环境相适应,为其他社会成员所接受而又充分展现主体个性特征的人格模式。

  大学生健康的人格是培养出来的,是需要通过素质教育的途径实现对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正确的向度意识、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和不断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大学生不健康人格则是指人格畸形发展,主要表现在过度的焦虑、自闭和自我中心,具体特征有:自卑、懒惰、拖拉、粗心、鲁莽、急躁、悲观、孤僻、多疑、抑郁、狭隘、冷漠、被动、骄傲、虚荣、焦虑、自我中心、敌对、冲动、脆弱等等,这些都是不健康的人格因素。这些因素不仅影响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效率,妨碍正常的人际关系,同时还会给人蒙上一层消极、阴暗的色彩。

  近些年来,不断发生的大学生人格退化、裂变事件,已向全社会提出了警示。例如大学生“伤熊事件”,大学生“火烧自家房屋事件”,大学生行凶杀人的“马家爵事件”,大学生冒名拒录荐己的“马佩事件”等等。有学者分析指出:马家爵杀人案件的五个因素(家庭、个人、同学、学校和社会),即使任意四个都具备,缺少某一个原因,这起惨剧都可能消弭于无形。同时,上海交大就业中心对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分析,其评价大学生五项标准是:专业知识位居第一,占32.5%的比例,人格素质(理想、素质、道德、修养)位居第二,占22.8%的比例,第三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占16.7%,第四是敬业精神,占9.1%,第五是团队精神,占6.6%。

  从这些案例和调查分析中不难看出,当下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培养和教育模式上,还偏重于学科标准、知识灌输,对大学生全面素质提高,尤其是健康人格的培养重视不够,大学生素质教育还不适应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需要,不适应就业市场竞争的需求,不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这些不适应有客观上的因素,如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思潮多元化,大学生思想意识和人格理念发生了显著而深刻的变化。在学习、生活、就业、人格健康等方面,大学生面临着诸多矛盾和困惑,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泊、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人格缺失问题,迫切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与培养。在主观上,还需要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明确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途径与方式、方法,不断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大学生人格的培养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与时俱进。

  二、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途径

  高等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主渠道,历年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被人们认同。然而,当下大学生人格培养效果不佳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并越来越引起党和政府、学术界以及各高校的广泛关注。笔者认为,尽管人们对素质教育的概念有所知晓,但对其内涵的模糊和操作的局限,导致了素质教育的误区和收效欠缺。大学生人格培养是高校素质教育的试金石,它既反映着高等教育的现实,也预示了改进的方向和维度。近年来,人们已逐渐形成一种共识,人格素质与一个人的成才密切相关。一个缺乏人格培养或人格培养不到位的人,只能具有自然人格,仅具自然人格的人对社会只能是无用甚至有害的人。怎样规范大学生的自然人格、培养其健康人格,这需要全社会的思考与努力。大学生在家里或步入社会后需要父母和社会的培养,那么在高校学习期间就需要老师与学校的引导、指导与培养。高校不仅仅是传业授道、培养专业人才的机构,也是提供精神资源、培养健康人格的重要场所。《礼记·大学》篇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大学”与现代教育的“大学”虽然不是一个概念,但所说的“明明德”,却指出了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方面的重要责任和义务。履行这种责任与义务的有效途径就是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是一个综合概念,它包含了人格、自制能力、生存能力、身心健康、知识素质等因素。大学生良好素质形成过程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1999年6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素质教育”的内涵作了准确的解答,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有三点,一是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能得到机会均等的教育,在他们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得到尽可能的发展;素质教育是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将教育价值直接指向人的基本品质。二是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为重点。这说明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个性发展的教育,将弘扬人的创新精神作为教育的灵魂。三是素质教育要造就“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所追求的不是学生某一方面素质的发展,而是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为我国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培养能力的重要性,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一观点强调了培养能力的重要性。到了20世纪90年代,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在构成人才的要素中,有比知识、能力更为重要的东西存在,对于人才接受和获取知识、提高和发挥能力更具影响力的东西存在,或者说使人的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的东西存在,那就是“素质”。现实已经证实具有丰富知识和较强能力的人,不一定就是具备了较高素质的人,换言之,只具有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能力,而缺乏较高素质的人才不能称之为完全的或是健全的人才。从教育的角度而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人才素质的提高,不能算是完善的教育。由此可见,注重人才素质提高的教育思想观念的提出,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重视传授知识到既重视传授知识又重视培养能力,是教育思想的一大突破,从重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到在重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素质,是教育思想的又一大突破。从素质教育的思想来看,高质量的人才应是知识、能力、素质的高度和谐与完美的统一。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而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往往只解决如何做事的问题,而提高素质则更多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只有将做事与做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即既要使学生学会做事,又要使学生学会做人,这样的教育才是理想的教育。因而素质教育中人才培养的目标应是:基础扎实、知识面较宽、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素质教育与健康人格培养之间既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又有一定的区别。人格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属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其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健康人格培养的核心。素质教育是健康人格培养的基础,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良好的素质教育可以为人格的健康成长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非智力支持。健康人格培养则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内涵,是素质教育的深化与发展。但素质教育不等同于健康人格培养,二者之间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素质教育以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为宗旨,力求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发展和人类文化向个体人格品质的内化。其根本宗旨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全民素质水准,核心是人的发展。健康人格培养则不尽然。健康人格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首先,健康人格是一种自觉行为。其次,健康人格是一种学习与效仿行为。第三,健康人格是一种系统性行为。因此,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要处理好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推行素质教育,自然需要把考试作为评价大学生的一种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而且在如何考、考什么上应该有较大的改革,考试方式只能改进不能取消。素质教育要求大学生全面发展,其中智商是核心,德育是灵魂。

  健康人格培养是以继承为基础,以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为向度。同时,高等教育如果仅仅在知识向度上研讨,这种研讨所滋生的将是没有知识的信息,没有智慧的知识与没有人格的能力,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往往是单向度的人才。一个掌握知识的人,其对社会和人类的破坏力是一个文盲所无法企及的。如果知识缺少了人格的驾御,好比一列有着极好动力系统的火车,却没有安装相应的控制驾驶系统,一旦启动将可能横冲直撞,带来的只能是灾害。对此,爱因斯坦曾指出:“我确定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商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智商只能增进速度,而素质教育才是管方向的。只有推进素质教育,才能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三、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向度模式

  所谓向度是指对事物质的界限的把握,而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向度则是自然人性、性格、权利和义务的超越,是对健康人性、道德品质、行为能力和综合气质在培养方向与维度上的把握。在学术界,对自然人的性善、性恶、性不善不恶和根本否认人性存在有四种不同观点的争论,但四派的观点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提倡培养健康的人格。素质教育集中体现了健康人格培养的向度理念,其所倡导的素质要求是健康人格培养的出发点与归宿,其向度模式的内涵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1.思想素质培养向度

  所谓思想素质培养是指通过理论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大学生分析问题、提高觉悟的思想素质。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不能停留在课堂上,停留在理论概念和结论的背诵上,而应是入心入脑的理解上。这种理解是一种以自然观、社会观、人际观表现出来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思想素质培养不是以单纯的理论知识传授为目的,而是让大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思想素质和能力,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大学生的思想准则和行动指南,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明辩是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种方向与维度上的把握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紧密联系大学生思想实际,回答社会现实的重大问题,回答大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实际问题。同时,还要注意改变思想素质培养的形式,通过多种方式与方法调动大学生的兴趣,增强参与意识,增加吸引力和说服力,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养成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全社会的人们都来关心和爱护大学生的思想成长。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在人格养成上将逐步完成向成人的过渡与转变,但完成这个过渡和转变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实际困难和思想矛盾,由此产生的困扰和冲突并不少。这些问题如果解决的不好或不够及时,就可能造成大学生人格上的裂变和扭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人际环境日益复杂多变,来自学习、经济、就业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普遍增大,影响大学生人格的负面因素不断增加。

  在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全球化浪潮下,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向也日趋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以鲜活的内容和生动的方式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增强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提高他们对先进思想意识、先进文化、主流文化接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引导、指导、培养大学生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高扬远大的理想风帆、形成奋发向上的人格风貌。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能完全从课堂到书本、从理论到逻辑,要开创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育人方式。单纯的理论教育、抽象的解说,如果不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联系、相结合,就难以收到实际的效果。这既需要学校老师和领导的教育和帮助,也需要全社会的人们关心、理解大学生的合理需求和实际困难。比如切实了解他们的思想问题、心理苦闷、情绪仰郁、学习困难和生活困难。尽可能的帮助大学生、爱护大学生,多说通情达理、动情感人的真话,少讲空话、套话和没功效的虚话。把贫困生的经济问题、问题生的心理问题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作为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在满腔热情地为大学生做好事、办实事的过程中,不断引导他们健康人格意识的形成和行为的养成。

  2.心理素质培养向度

  所谓心理素质培养是指通过心理知识教学、认知能力培养和心理习惯训练结合的形式,促进健康心智品质的养成。心理素质是人对环境及相互关系的适应能力、自控能力,以及为人处事的态度和素养。在大学生人格素质培养向度中,心理素质培养处于重要的位置。在思想信仰、心灵维护、文化智慧,三个向度中,心灵的维护处于中心环节。没有真诚的心灵,思想信仰会变成教条主义,没有心灵净化的依托,则可能产生文化智慧的诡谲。例如有学者认为,诸葛亮人格模式就存在着心灵上的黑洞,形容他给周瑜哭丧是猫哭耗子假慈悲,纯粹是政治行为。为此,鲁迅这样评价诸葛亮:“智慧过多而近于妖”。可见诸葛亮超人智慧的背后缺少健康心理的支撑。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大学生面对赤祼祼的竞争与利益关系,面对个人得失、进退的取舍等诸多的困惑、苦恼、压力、焦虑和担忧,使不少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滑坡,令人堪忧。古人云:“人格之道,当治于心”。因此,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对他们进行帮助。高校要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制定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重点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健康人格。要研制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工作评价与督导指标体系和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评定量表,举办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骨干教师培训班,开展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检察试点工作。要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和咨询队伍,并为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工作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要通过教育者与大学生的互动使他们具备以下六个方面的心理素质。一、智力发育正常。正常发育的智力指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二、稳定的情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在乐观、满意等积极情绪体验方面占优势。尽管也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消极情绪出现,但不会持续长久,他们能够适当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保持相对稳定。三、能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有充分了解,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对自己感到满意,并且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对自己的优点能发扬光大,对自己的缺点也能充分认识,并能自觉地努力去克服。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在学习、工作等各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有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补已之短,并能用友善、宽容的态度与别人相处。他们在别人面前能做到真诚坦率,从而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并建立起融洽的人际关系。在集体中威望很高,生活充实。五、稳定、协调的个性。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有健全的“自我”,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能对自己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地控制和调节。六、热爱生活。心理健康的大学生热爱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乐趣,积极憧憬美好的未来。能在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能正确对待现实困难,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为策略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

  3.人文素质培养向度

  所谓人文素质培养是指通过人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的实践,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是与人类社会有直接关系的文化现象,人们一般把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语言学和艺术等视为人文领域。人文知识是人类总体知识构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语言(符号)的方式对人文世界的把握、体验、解释和表达。大学生理性的、理论的人文知识是通过学校专门学习所获得的,学习历史、哲学、艺术、文学、科学等都可以获得这种系统的、理论的人文知识。人文素质是指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人文素质的培养还需要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与生活煅炼中,自觉地把握和主动地养成。

  人文素质培养向度在大学生人格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包括大学生个人的社会文化修养向度,也包括对理想世界和健康人格的执着追求。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美德有两种,即心智方面的和道德方面的。心智方面的美德的产生和发展大体上归功于教育;而道德方面的美德乃是习惯的结果。”可见,亚里士多德把美德分成了可教授的和形成的两部分,即美德的知识方面是可以教授的,而德性方面却是在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基于这种认识,可把道德教育模式分为三大层次:一是激发道德需要、道德情感层;二是培养道德认知能力层;三是德性修养层。前两层属于理性认识层面,后者属于实践层面。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在向度把握上,要改变过去教育强调的人对社会适应与服从的社会工具价值观念,而必须让位于教育促进人的发展,促进人的潜能发展的内在目的价值,而在这种转换与让位过程中,高校的人文素质培养要找到自己的定位,即以人为本,发掘人的潜能、培养健康人格。人格健康培养也同时找到了实现教育目标的渠道与充实教育内容的养分,即人文素质培养。“过去我们只注重怎样让年轻人更聪明,而忽视了如何使他们更善良”。这是20世纪末,美国新兴中产阶级面对校园凶杀、暴力频繁、环境恶化而对高等教育进行反思所发出的惊叹。因此,在1989年美国课程发现与管理协会提出,应将父母、大众传播媒介、商业界、市民和宗教团体联合起来,创造一个大学生人格健康成长的人文环境,同时整顿学校生活,使社会实践和生活煅炼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向度模式,提出的是对健康人格培养方向与维度的把握。这就必然要求教育要综合各种资源,促进人格培养的知、情、意、行各个侧面及自身知识、能力的协调与发展。教育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永远是教育必然面对的一个命题,为培养健康人格而推进的素质教育,这其中自然具有一定的向度要求,这是符合教育本身具有方向性规律的。

  (作者简介:宋天和,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研究员;莫祎,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助理研究员)

  参考文献:

  1 [美] 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6页。

  2 赵祥麟:《外国教育家译传》第3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9页。

  3 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集》,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22页。

  (文章仅供学术交流,文中包含的立场、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所持,不代表人民网立场)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国画专题
国之瑰宝水墨风情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