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网友: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徐本禹”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3日17:03 人民网

  随着全国各大媒体相继推波助澜,“支教明星”徐本禹如今是很出名了,“徐本禹现象”引发了人们对中国农村教育、对大学生存在价值的深层思考。正如央视2004年度“感动中国”颁奖词中所说:“他毅然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的稚嫩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住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就是这份责任,让徐本禹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大山深处坚韧地守住了自己的执著,谱写了一曲大学生壮丽的青春之歌。

  今天回过头去看徐本禹,他存在的人生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他当初的设想。如果说当初他放弃读研究生的机会,是带着一种冲动、带着一种朴素的“报恩”思想走进贵州大山深处支教,那么在后来,他则以理性之举和艰苦的付出诠释了中国农村教育面临的种种困惑,我以为这才是徐本禹感动中国的真正原因。

  农村教育基础是落后的。特别是在边远山区,困扰农村教育的,不仅仅是农村贫困、农民增收难导致的农村孩子读不起书、上不起学,农村教育基础的薄弱也是令人堪忧的。破败不堪的教室,脱落的墙体,晃晃悠悠的楼板,山风呼呼中摇摇欲坠的塑料布搭成的帐篷教室,砖头石块上搭几块木板当课桌,衣衫褴褛的孩子,这是徐本禹支教的贵州省大方县大水乡大石村小学的校貌。然而像这样的学校,如今在中国农村,绝不只是凤毛麟角,而是相当普通地存在着。人们经常在谴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钱去搞公款吃喝,去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去搞形式主义的“花架子”,却没有钱去修建农村小学校舍?但谴责只是无力者的呐喊,是情绪的宣泄,终归解决不了问题,这就是中国农村教育的尴尬与悲哀。

  农村教育资源是匮乏的。从城乡教育资源的分布来看,目前农村教育面临师资匮乏的窘境。由于条件艰苦,大学生毕业后不愿到农村当教师,农村的教师都争相往县城流,县城的师资则争相往市里流、省里流、东部沿海流。一级级往上流的结果,是城市教师多,甚至严重超编,而农村教师严重欠缺。如何解决好这对矛盾,是振兴农村教育的关键,没有充足的、优秀的教师队伍,农村教育的振兴恐怕只能是一厢情愿而已。窃以为,除了需要扎根农村的教师发扬徐本禹式的执著、虔诚和忘我精神外,更重要的,是要靠政策和制度、靠优厚的物质待遇,吸引一大批有志教师到农村去发挥自己的专长,去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

  中国最缺的不是思想家,而是行动者,是一大批真正为中国的事业不懈奋斗的实干家。从这点来说,徐本禹的确是好样的,他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默默地做着自己认为值得去做的事,引亮了贫困山区教育的星火。如今在徐本禹的感召下,一些有志大学生开始自愿到贫困山区支教,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因为就今天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来说,一个徐本禹连杯水车薪都算不上,只有千千万万个“徐本禹”,才能支撑起中国农村教育的大厦。

  但愿有更多的“徐本禹”走进大山深处,去默默地撒播教育的火种,照亮农村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光。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国画专题
国之瑰宝水墨风情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