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人民时评:从费孝通到大学生李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3日17:04 人民网

  李强是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二年级本科生。这个稚嫩的大学生,因了他的一篇暑假调查报告《乡村八记》,被这个学院的院长、资深报人范敬宜激动地点评推介,一时成为新闻人物。之所以把他和学界泰斗费孝通先生扯在一起,是因为两人身上共有的一种学术精神,用范敬宜院长的话说,是“肯沉下去了解中国”。

  范院长用了“惊异”二字来形容读到李强调查报告的感受。依我的理解,这“惊异”自然不光在于对李强才华的称叹———在清华,聪明孩子多如过江之鲫。“惊异”,恐怕更多地在于,今天的年轻人、今天的大学生,竟也有人“肯沉下去了解中国”,肯钻进农户家中,一笔一笔地为之算计柴米油盐、针头线脑,且为了农民的入不敷出、教育的欠账惊人、乡村选举的敷衍潦草……而焦首煎心。

  确实,在目下我们所熟悉的大学生形象中,李强显得“另类”。我们熟悉的,是刚从高中的题海中“解放”出来,又陷入英语四六级考试、雅思考试、GRE考试等轮回的年轻人。在同龄的大学生守住电视狂看NBA,抱着辞典狂背ABC的时候,李强沉默地去了晋中乡村,细细地和农民聊天,感受乡村的寒冷,感受自己如泉涌出的思想。

  李强的身影,在今天确实有些孤独。以至于我们想给他找一个精神伙伴的话,不由自主地就上溯到了比他年长70多岁的费孝通。这中间的历史跨度,确实太漫长了一点。走向乡村的知识分子,不是没有,而能捧出如《乡土中国》一般厚重果实的,却是寥寥,寥寥到费孝通的“江村”,几成学术“绝唱”。

  由于工业化姗姗来迟,中国读书人其实和乡村有天然的血亲之缘。就是现在,上溯最多三四代,总数得出祖上“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履历。但因为高等教育一直都是普通民众特别是农民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读书人就又习惯着沾沾自喜与高高在上,甚至努力撇清和乡野的关系。当年五四运动会先拿不屑稼穑的孔老夫子开刀,一批经历欧风美雨的知识分子,更走进乡野,写出一批以农民为主角、关注民生问题的作品。

  知识分子这份致力于从乡村“懂得中国”的努力,后来虽也不绝如缕,却始终未能蔚为汪洋。现代化浪潮未能撼动中国城乡的二元结构,改革的不同步,使城市与乡村的疏离变本加厉。走出乡村,成了年轻人痛切的呼号。会读书的,上了大学;不会读的,则进城打工。我们鲜见逆向的流动,而对了解国情、了解乡村有兴趣的年轻学生,更成了凤毛麟角。

  年轻的李强之所以让人“惊异”,他的《乡村八记》之所以弥足珍贵,是让我们看到了某种希望。先有徐本禹主动下乡支教感动了中国,后有李强主动“沉入”乡村去懂得中国,如果知识分子关注乡村的理性与热诚,真的能从此蔚为汪洋,而不仅仅是偶一为之的社会实践,那么,这真的是解决“三农”问题、城乡差别问题的又一希望之所在了。

  因为,解决问题,总是先要从了解开始。

  《人民日报》 (2005年05月19日 第五版)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国画专题
国之瑰宝水墨风情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