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人民视点:宽容还是扼杀 网络语言何去何从?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3日22:11 人民网

  编者按:从早期简单易懂的“美眉”、“伊妹儿”升级到“酱紫”、“稀饭”,网络语言逐渐由网上流传开来,深为年轻人所喜爱。这种新的语言表达形式流传越来越广,冲击着语文教学,冲击着悠久的汉语和汉字,我们该如何看待网络语言流行的现状?

  网络语言 时尚花哨的流行新锐

  使用网语成为时髦。

  走进各所大中学校,我们随处可以听见“恐龙”“青蛙”“灌水”“BF”“MM”等这样的网络语言,有的学生甚至把它们用在作文中。“周末,读大学的GG(哥哥)回来,给我带了很多好东东(东西),都系(是)偶(我)非常稀饭(喜欢)的。那酱紫(这样子),偶就答应GG陪他去逛街吃KPM……”。这是天津一位中学生作文的选段。哎,如此作文,若无注解,真不知其所云何以?随着不断的使用,“Q言Q语”也就增加了幽默、诙谐等特点,得到广大网友特别是众学生的亲睐和“稀饭”,成为不少青少年挂在嘴边的常用语,他们纷纷以“Q言Q语”为时髦。谁要是在网上一本正经地和别人聊天,就会被称为“老古董”。

  

  言网语还会玩出啥花样?在网络风靡之初,网上聊天最火爆,但一开始聊天的语言用的都是舶来语,如符号型的表示符,如:最普通、最基本的一张笑脸用:)来表示,通常加在句尾;非常高兴地张开嘴大笑用:D来表示。随后就是一些英文的缩写语如BTW(BytheWay顺便说一句)等,然而,勤劳的网民不满足于E文,他们很快就走上具有中国特色的网上聊天之路,开发了一系列有意思的网言网语。2004年,内地的中学正式讨论“MM”之类网络语言是否可用于语文课上作文的问题时,通过网上写作而打入出版社成为“签约作家”的80位作家构成了2004年中国文化一大景观。如今,“Q言Q语”已如狂澜汹涌不停,冲击着汉语文教学,冲击着悠久的汉语和汉字。它是汉语的现代化“革命”吗?

  网络语言 在演变自己中影响着社会

  网语,具有演变潜力的社会变体。

  

  语决非糟粕。语言本身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只要合理,总会得到承认,得到发展。两千年前的荀子就曾说过:“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谓之不宜。”由此看来,网语这一语言变体中如果部分词语经过考验被人们普遍接受后,就可能进入基本词汇之列。

  

  

  络语言对传统媒体的影响首先在于它以一种轻松活泼、幽默风趣、戏谑调侃的语态出没于传统媒体,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网络语言对传统媒体形成影响的积极意义在于,它使媒体语言的表达方式更加丰富、简洁而新鲜。一般来说,传统媒体注重对规范语言的继承,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而网络语言则强调对规范语言的偏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继承和偏离的相互交融会使一些精辟的网络语言在一段时间内影响传统媒体,并在媒体的表达中与规范的主流语言并存。

  

  语浅薄的快感带来交流障碍

  。网络语言在它表现形式是汉字时,大概是不能不算汉语的。但是,别忘了,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样的汉语还是充满了交流障碍带来的阻力。一些人士爱不释“口”的另类语言:“偶稀饭粗稀饭(我喜欢吃稀饭)”……这还算正常人说的话吗?危机已不仅仅来自外语的威胁,祸起萧墙更让人忧心忡忡。使得汉语文化的被颠覆来得更直接、更容易。危机不成为危机,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危机大到让我们产生“危机是繁荣”幻觉的地步,一种是我们霸占了危机,以使它给我们带来诸多好处———比如喜欢“偶稀饭粗稀饭”所创造的浅薄的快感。

  

  语,宽容还是扼杀?

  

  语:现代汉语的革命者还是污染者。网络语言的利弊需要全面分析,它很可能给现代汉语带来革命性影响,也同时给民族共同语带来巨大的污染。网络语言中的新词汇必然大量进入现代汉语的词汇库中,有许多形象生动,带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词语会丰富汉语词汇。这是需要肯定的。但最值得引起注意的是网络语言对汉字使用的影响。学生因为上网人数更多,对于新奇简便和身份认同情有独钟,而且小学生对于复杂的汉字确实还不太会写,于是,受网络语言影响的孩子们用数字、字母、谐音借代的办法使用语言文字。这种由好奇、方便而采用的书写形式,很可能成为他们今后难以改变的书写习惯,进而影响汉字的纯洁和规范。

  

  新新网络语言幽默诙谐、风趣生动,很快成为许多学生的“新宠”,并迅速传播流行起来。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很多孩子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这些新新语言可能网下人觉得难以理解,但青少年学生们觉得非常有趣,而且在网上不用那么“一本正经”地交流,是他们在紧张学习生活中自我解压、尽情宣泄的一种方式。看来,对待网络语言,我们的态度应该是宽容、理解并加以引导。对于以各种形式出现在网上的语言,不必大惊小怪,更没必要把它们当作洪水猛兽,大加挞伐,甚至置之死地而后快。

  

  新的词汇和新的语言习惯应该是科学规范的、健康有益的,而不应该是怪异的甚至是低俗的。如今的网络语言中的怪字、错字层出不穷,对日常用语的规范性造成一定伤害。这对模仿力强、辨别力弱的青少年的成长是不利的。我们常说,语言作为一个民族重要的文化载体和文化基石,是维系文化的血脉。不管社会如何变化,保持语言的纯洁和规范,都是重要的。希望社会各方面特别是家长、老师共同关注这个问题,营造一种科学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网上环境。

  

  络语言 任其自然又何妨?

  

  

  络语言对传统语言的冲击力是巨大的,这或许令那些对传统语言有着深厚感情的学者教授们感到诚惶诚恐,也令惯于按书本传授语言知识的老师感到不安。这种感受可以理解。但是,不知在语言文化上造诣颇深的专家教授和语文老师们是否意识到,对网络语言进入现实生活感到恐慌,体现的是保守、封闭的文化态度。汉语本来就是不断变化的,坦然接受这种变化,是对语言发展规律的尊重。对个体而言,这是一种风度和胸怀;对使用汉语的民族而言,这是一种包容和自信。

  

  为网络语言“正名”的精神固然可取,但对网络语言大唱赞歌笔者则不敢苟同。建议“中国现在应尽快编纂一本网络语言词典”,笔者不以为然。一方面,新的网络语言层出不穷,编撰词典只能是杯水车薪;另一方面,网络语言的魅力在于民间性和不确定性(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变形、改进),以词典的形式对其“安家”势必抹杀其生命力,甚至起到遏制其发展的副作用。不如一切交给时间,好的流传甚广的网络语言自然会披沙拣金,在历史的长河中最终闪光。

  

  若从商朝算起,汉语流行三千多年了,不断变化着,发展着,不但没有衰败死亡,反而更加丰富,表现力更强了。民间的语言往往显得粗鄙无文,却有些野性,在我看来,比缺乏生气的八股调更可爱。有些词,有些搭配,刚接触时觉得别扭,时间长了,自己也跟着用起来了,大家都用,就留存下来了,那些大多数人不接收的,自然会消亡。所以,对于目前汉语出现的种种“混乱”,我们不必在意。语言的变化是“社会的自然现象”,像天上的风,一时东,一时西,你抓不住它,最多只能像堂·吉诃德一样,和风车大战三百回合。

  调查:您对网络语言发展持何态度?

  研究对策,引导发展 不健康,应严格规范 不必在意,任其自然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国画专题
国之瑰宝水墨风情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