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承载大连历史文化的宏大卷帙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4日09:26 大连日报

  大连市首届修志志书成果。

  一、历史文化的大素描

  《大连市志》设置《行政建置志》和《大事记》,按照历史的顺序记述了大连地区六七千年的文明史,像一幅历史的长卷,勾画出大连各历史时期的行政区划和行政机构以及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它以地下考古发掘为科学依据,记述了长海县小珠山上层、中层和下层的新石器时期文化,三堂村、郭家村的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大嘴子、于家村青铜时期文化以及春秋时期齐桓公对辽东及大连地区的开发和统治。

  秦汉以后,大连地区行政建置史载渐详。西汉武帝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大连地区建立了有历史确载的第一个县级建置———沓氏县。今大连地区遗留的汉城、汉墓及出土的铜印、马蹄金等文物证明,汉代大连地区地方政权及防务健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东汉末年,大连地区被公孙氏地方政权割据半个世纪。其间曹魏政权与孙吴政权曾对大连地区进行激烈争夺。战后大连地区人口逃亡、田园荒芜,成为大连历史上第一次大劫难。东晋咸和九年(公元334年),朝廷曾派官员“船下马石津(旅顺)”至辽东,册封鲜卑首领慕容皝为平州刺史、辽东公。隋唐二朝曾先后10次对辽东用兵,到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置安东都护府。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派遣鸿胪卿崔忻经旅顺北上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并在旅顺凿井两口刻石验记,被后人称作鸿胪井,成为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联系的佐证,大连作为沟通中原与东北的桥梁地位进一步确立。辽金元三朝,辽东成为民族争战多发之地,契丹、女真、蒙古等部族互为消长,行政建置多有变化。

  明代是大连地区历史上又一个昌盛期。狮子口改称旅顺,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开始。大连地区建立了军政合一的金州卫、复州卫,成为明王朝统治东北地区的基地,修建驿道烽台,煮盐冶铁,设立军马场、修孔庙设儒学,鼓励农桑,大连地区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永乐年间,辽东总兵官刘江曾率部于金州望海埚全歼倭寇1500余人,在中国人民的反侵略史上书写了辉煌的篇章。明末清初的战乱,大连地区人口再一次大批流失,沃野千里有土无人。清康雍乾三朝实行辽东招民垦荒政策后,大连人口迅速增加,经济快速复苏。清末,大连湾诸港(以旅顺为主)被辟为北洋水师基地,并出现了电力、自来水、动力机械、电报、医院、军事学校和产业工人队伍。1843年,熊岳副都统移驻金州,金州和旅顺成为辽南政治和军事中心。1894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史称甲午战争),清军兵败,旅顺2万居民遭日军野蛮屠杀。“三国干涉还辽”后,沙俄统治旅大7年。1904年,日军卷土重来,日俄战争在旅顺爆发,给大连人民造成深重灾难。战后,日本取代沙俄统治旅大40年直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在日本统治初期,大连人民开展了一系列自发的反抗斗争。中国共产党地方党组织建立后,领导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与日本统治当局进行有组织有领导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解放战争时期,大连成为苏军管制下的特殊解放区,发展生产、培养干部,支援前线,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大连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目前正在为老工业基地振兴、东北亚航运中心和“大大连”建设再立新功。如此漫长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大连市志》均有详细记载和解析。二十载成书滨城千年演变纵横展示;三千人纂修大连社会经济集于一志。

  日前,大连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大连市首届修志年鉴编纂总结表彰暨第二届修志启动大会。同时,举办了大连市首届修志成果巡展。这些洋洋大观的志书、年鉴和地情书,纵述大连千年历史渊源、横陈大连当代百业发展,其领域之宽阔、内容之翔实、记述之连贯、结构之完备,是其他类型历史典籍所无法比拟的。

  20年来,全市史志工作者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满怀对国家、民族的炽烈热爱和对历史对人民的高度负责精神,呕心沥血、甘于寂寞、安于案牍、无私奉献,编纂出版了《大连市志》分志79部、区市县志10部,厂矿、院校、乡镇志28部,编纂出版各类地情书30余部,出版年鉴60余部,总字数逾亿。这些志书、年鉴和地情书,从各自不同的领域和角度记述和反映了大连地区六七千年的文明史,展示了大连地区丰厚的文化底蕴,记述了先哲名人的历史贡献;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和殖民统治给大连人民造成的创伤,再现了各族人民反抗侵略压迫的壮举;实录了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大连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取得的辉煌成就。

  地方志,是我国一门发展历史悠久、民族特色鲜明的社会文化事业。这种文化形态绵延2000余年而经久不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志书有着独特的、经世致用的社会文化价值。《大连市志》是大连历史上卷帙最为宏大的一项文化事业建设工程,载录具体信息1100万条、图片6320幅、表格4350个,记载人物53,200余人,这些资料信息,是当代史志工作者留给子孙后代的一笔宝贵财富,其价值体现在六个方面。

  二、社会形态的大展示

  大连地区历史上主导民族的频繁变化及大批移民活动,使其社会形态随之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各族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相互影响、和睦相处,心理、行为、语言等风俗习惯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差异性。《大连市志》通过人口、民族、宗教、军事、民俗等分志充分展示了这些社会形态。

  大连地区自古便是沟通中原与东北的桥梁,春秋战国以后便成为战争频发地区。在几次大规模的民族征战中,中原势力北进松辽,多是先占旅大然后挥戈北上;北方势力跨海南下也多是通过旅大逐鹿中原。战争不仅改变了大连地区的朝代和政权更迭,同时也带来了社会形态的改变,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公元10世纪,契丹兴起并建立辽国,将渤海国的女真人强迁至今大连地区,并在金州地峡树木为栅建哈斯罕关以阻隔东北部族与宋朝的往来。公元1117年,女真人建立的金国统治今大连地区。契丹人和奚人10万余众曾举行规模浩大的抗金起义,遭到血腥镇压。20年后,金朝廷又将大连地区居民“尽驱以行”迁往山东。金末,大连地区人口方有增加,经济方有起色。元朝初年,蒙古军数次进占大连地区,由于人口逃亡,元朝只得四次派遣军户到大连地区屯田戍边,其中一大批是新附军(南宋灭亡后被元朝收编的汉军)。朱元璋建立的明朝使汉族重新成为大连地区的主流民族。大连地区社会经济出现历史上又一个辉煌期,文化教育事业空前繁荣,社会稳定,生产力水平得到快速发展。17世纪30年代,金(史称后金)势力南下,大连地区再次成为清八旗兵与明军争夺的战场。战后人口逃亡所剩无几。清定鼎北京后,一方面将入关的八旗兵员(带家属)派回一批到大连地区及辽东各地戍边,又将长白山一带的满族居民迁到大连地区“跑马圈地”定居。同时从山东、河北、江浙一带招收大批汉族居民来大连地区垦荒定居,形成了满族与汉族杂居的格局。20世纪初,沙俄和日本侵占旅大后,由于工业和交通建设的需要,又从山东等地区骗招一大批工人。日本为永久霸占旅大,还从其国内向大连大批移民,日侨总数达到25万人,使大连地区人口的成分再次发生重大变化。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工业建设的需要,国家有计划地从外省市调入一批职工,使大连这座城市成为典型的移民城市。

  三、文化教育的大辑录

  文化、教育和科技事业是《大连市志》记述的重点,其内容丰富翔实。根据考古资料表明,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大连远古时代居民的文化特征已表现出与中原文化的密切联系。至两汉时期,大连地区文化已发展到相当的水平,中原的礼仪学说和习俗已传入大连。大连地区大量的古代遗存,铭铸着中华民族祖先的历史渊源,并影响着现代文明社会的脚步。大连地区不仅是沟通中国南北的经济、军事桥梁,同时也是文化传播的桥梁,一批文化名人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

  东汉末年,中原大地狼烟四起的时候,齐鲁名贤管宁、邴原、王烈等学士(《三国志》均为他们立传)避祸辽东,在大连地区“讲诗书、陈俎豆、饰威仪、明礼让”传播中原文化,“其教授之声不绝”。唐代的鸿胪井石刻,是影响中国东北史的十大碑刻之一。金代辽东提刑使王寂奉命视察辽东吏治时,著成《鸭江行部志》,详记了辽南地区地理、民情、文物古迹及人物诗作,保存了大量的史料。明清之际,大连地区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卫学、儒学闻名遐迩。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金州和复州即设州学,置学署,设学官教授,以培养官吏为主要目标。明末辽东战乱,人烟稀少,卫学、儒学曾迁至山东莱州府。至清雍正五年(1727年),大连地区由于移民增多,“学子赴试困于渡海”,朝廷批准将设在山东的复州、金州卫学并归奉天府。1734年复州设儒学,金州始建孔庙,设学官、学额,教育事业渐盛。据志书记载,自明代至清代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大连地区600年间儒学生员考取功名的,金州:进士14人、举人58人,贡生191人;复州:进士8人、举人45人、贡生167人;庄河(明代缺):进士8人,举人26人,贡生61人。清代,大连地区出现二处著名的书院,一为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的金州南金书院,一为建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的复州横山书院,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对大连地区文化的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至近代,康有为、罗振玉、王季烈都先后在金州文庙讲学。此外,大连地区遗有古城遗址60余处,有的是地区统治中心和文化教育中心,如沓氏县城、苏州(金州)城、复州(扶州)城、永宁城、德胜城、庄河城。还有一些军事城堡、仓储城及一批驿邮站铺等,均是各历史时期大连古代文明的缩影。大连地区遗存的庙宇碑、墓碑、纪事碑、功德碑、遗迹碑等也是大连古代文明的载体,记录当时的文化形式。志书对此均有详细记载。

  清乾隆年间,金州天后宫、复州娘娘宫和永丰寺等地先后建起戏楼,戏曲活动日趋活跃。清末,梆子腔、柳子腔、皮黄腔在大连地区流行,一批著名梆子和京剧艺人来大连演出。清末,由河北传入莲花落、皮影等亦在城乡频频演出。秧歌、高跷、旱船、龙灯、舞狮、单鼓、二胡、三弦、彩绘、雕塑以及诗歌、书画等文化形式也十分繁荣。随着洋务运动在大连的实施,驻军与外地民工增多,内地文化更多地传入大连,特别是旅顺军事学堂等新式学堂的创建,使西方文化也开始向大连传播。在甲午战争中,大连地区一批文人以笔作武器,采用诗歌等形式揭露侵华日军罪行,抒发爱国主义情怀。在沙俄和日本统治时期,统治当局全面推行奴化教育,实行文化侵略,推行殖民文化,他们的倒行逆施激发了大连人民的反抗。大连人民捍卫民族文化、传播发展进步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斗争始终没有停止过,通过不屈不挠的斗争,使传统民族文化得以广泛传承并始终作为大连文化的母体和主流深深地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特别是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于20世纪30年代在大连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推动了大连地区文化由旧到新、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戏曲、话剧、书画、电影等活动十分活跃。大连解放后,人民成为文化的主人,一批来自老解放区的革命文艺工作者在大连开辟文化工作,一大批文艺工作者迅速成长,群众文化运动蓬勃兴起并成立一批专业文艺团体,排演《白毛女》等新剧目,对配合革命斗争,宣传民众起到重要作用。《大连市志》对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化工作,采取了以事系人、图文并茂、文表配合的体例,作了淋漓尽致的详载和记述,留下了珍贵的史料。新中国成立后,全市文化文艺工作始终坚持党的文化文艺工作方针,经过曲折的发展历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改革开放以后,大连市文化活动呈现崭新的局面。群众参与面大、形式多样化,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每年举办的赏槐会和大连国际服装节,以其恢宏的气势和精彩的文化项目成为闻名国内外的大型文化活动。同时,文博、图书、出版发行、电影发行、艺术教育科研也有长足发展,特别是文化市场的兴起,对繁荣文化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志书对沙俄和日本统治时期的奴化教育进行了全面的记述和深刻的揭露。日本统治当局为了抹杀青少年学生的中国公民意识,把中国居民从“支那人”改称为“满支人”,凡带有“中华”字样一律被禁用,疯狂地推行“归一皇国之道”的“皇化”教育。志书对东北沦陷时期北三县教育均有系统记载。志书记述解放后教育则以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学教育、特殊教育、中师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师队伍、教育行政、教学科研、对外教育交流合作及教育界人物列章分类,详细记录了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巨大成就,展示了教育大市的风采。特别是详细记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拨乱反正,确立了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实行科教兴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志书还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分类进行了系统的记述,反映出各个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古代大连沿海的制盐技术,洋务运动时期旅顺大坞的现代机械加工技术、电力技术均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一定地位。解放后,大连作为老工业基地,在造船、机车、轴承、化工、冶金、石油等行业的生产技术有多项在全国处领先地位;农业、水产领域的技术水平也获多项桂冠;大连化物所等科研院所在全国闻名遐迩,并拥有一支庞大的科技队伍,成为大连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星战前战3》
2005中国珠峰科考
青海禽流感疫情
中超联赛第10轮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大城市停车的烦恼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