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河套行:酒乡酿出酒文化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4日15:16 新华网 |
新华网呼和浩特5月24日电(记者丁铭、万栋)在当前的内蒙古自治区餐饮业市场上,卖得最火的酒莫过于河套酒业集团生产的河套系列酒,河套酒以其口味纯正、醇香绵甜而饮誉国内外。然而,比河套更为意味深长的是河套酒乡所孕育的酒文化。 走进位于河套平原杭锦后旗的河套酒业集团,一座雄伟、挺拔具有汉代古典建筑风格的博物馆耸立在眼前,这便是专门用于展示河套酒乡和内蒙古草原五千多年酿酒历史的博物馆--内蒙古酒文化博物馆。 这座博物馆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馆内收藏有350余件珍贵文物。无论从收藏的规模、研究的价值,还是从文物自身所承载传达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在国内均可称得上是佼佼者。 我们在这里看到,博物馆展品分4大单元。第一单元是“草原酒艺,千秋传统”,主要展示五千年来的酿酒技术和酿酒器皿。第二单元为“酒具酒器,百代风华”,主要展示五千年来各族贮酒和盛酒用器,体现不同时代各民族不同的艺术审美观和饮酒器皿的工艺技术发展变化。第三单元是“酒风酒俗,八表豪情”,主要展示五千年来内蒙古草原酒宴、酒会、酒礼、酒疗、酒禁、轶闻掌故等。第四单元是“佳酿清醇,九州飘香”,主要展示当今内蒙古各地区和河套酒业集团各类酒标本。 据河套酒业集团总裁张庆义介绍,中国酿酒史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化史,而河套酒文化是其中的一朵奇葩。若论河套酒文化的渊源,早在汉代时期,河套人就开始酿酒,并留下了“神马托梦河套人,传授酿酒秘方”传说。 传说很久以前,长江中游地区非旱即涝,年年天灾不断,严重时颗粒不收。居住在这一带的南蛮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生活艰辛,难以度日。然而,黄河上游的河套地区则是另一番天地:无雨不旱,有雨不涝,旱涝保收,年年五谷丰登,岁岁六畜兴旺。居住在此地的河套人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为何一南一北,祸福忧乐有此天壤之别呢?南蛮人终于探知了其中的奥秘:原来,流经河套一带的黄河水中暗潜金马驹一匹,因而河套人凭借金马驹的仙缘,独享天公的偏爱。于是,南蛮人决心到河套,把金马驹牵回南方,投入长江之中,让多灾多难的长江流域也成为风调雨顺、昌盛兴隆的宝地,彻底改变自己的不幸命运。 万里寻宝的南蛮人刚到河套,尚未下水寻宝,金马驹早已预知,跃出黄河水面,拉着一根长长的缰绳,由南向北疾驰而去,最后卧到乌拉特草原的戈壁上。南蛮人见金马驹惊走,紧追不放,直奔戈壁。金马驹一见此状又跃身而起,拉着长长的缰绳重新潜入黄河之中,隐迹潜形,使人无从寻觅。 牵金马驹未果,绝大多数南蛮人无功而返,只有一人不肯离去。此人姓王名亮,浙江绍兴人氏。王亮生性倔强,谋事不成,誓不罢休。他暗自思忖,或许金马驹还会跃出黄河,即使夜间出水,正好被自己撞上亦未可知。想到此处,他暗暗隐伏在黄河岸边的草木丛中,耐心等待金马驹的出现。 果然老天不负有心人。王亮连等九九八十一天。第81天的黎明时分,金马驹突然跃出水面,向两郎山南的黄河套地奔驰而去。王亮紧迫不舍,沿着金马驹缰绳拉过的地方,一一觅迹寻踪,直至金鸡西坠,玉兔东升。 他蹑手蹑脚进入枝繁叶茂的草木丛中,只见金马驹正在一口井边饮水,井边不远的石碑上写着“公主泉”三个大字。王亮正想着靠近金马驹的办法,不料金马驹一见来人,跃身跳入泉中。此后王亮在公主泉旁等候多日,金马驹踪影全无。 王亮认定:此处有金马驹必然是风水宝地,决意不再返回南方。王亮者何许人也?原来他是酒神杜康的第二代传人,以酿酒为生。他酿的酒甘洌醇厚,清香爽净,蜚声遐迩,香飘塞外。苦于南蛮连年灾荒,非旱即涝,王亮纵有一身酿酒仙术,无奈缺少酿酒原料,只得来到塞外寻求风调雨顺之地一展绝技,聊慰平生之志,不负仙师杜康传艺之恩。 王亮为了久居于此,便在公主泉以北伐恶木、平沙丘、拓出万亩沃野,打造房舍,开渠垦荒,后将家眷迁来,还带来绍兴酿酒的优质小麦、玉米、高粱种在此地。此后,他按仙师秘传修建了酿酒作坊,专司酿酒之职。王亮酿造的美酒,因产于两郎山南的黄河套地,且蒸溜而成,故名河套烧酒。几千年来,虽寒来暑往,物换星移,但河套烧酒之品格却步步提升,香甜日甚。 张庆义说,这只不过是一个传说。不过在汉代时,河套地区村村有酒坊,户户有酒垆,酿酒已成为人们敬拜天地和感恩自然的一种固有方式。这种民俗贯穿了河套地区的千年史。鉴于河套传统酿造文化在内蒙古酿造史中所占据的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有关部门便将内蒙古酒文化博物馆馆址设立于河套酒业厂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