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文艺复兴式的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5日00:02 东方早报

  我们的社会是否需要文艺复兴式的人?我们的教育要不要培养文艺复兴式的人?这在二十多年前笔者这代人上大学时就反复讨论过。遗憾的是,这一讨论仍然没有结论。如今又到了高考关,许多考生都在填专业、报志愿。在这一人生关口,他们有时间想一想这个问题吗?

  所谓文艺复兴式的人,就是类似达·芬奇那样从艺术到科学无所不知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当时我们上学时,教授们说,达·芬奇之所以能够一手遮天、无所不通,主要是因为人类的知识当时还很幼稚,缺乏学科的分工。如今人类的知识大为进化,即使在一个很窄的学科,人的一生也很难穷尽。现代社会是个高度分工的社会,作为一个现代人,贵在术业有专攻,这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这样的意识,一直支配着我们的教育。等到国门大开,许多人跑到美国求学、看到人家的大学教育时,不免大吃一惊:人家的精英大学,并不那么强调专业,学生常常到高年级才会选择专业,似乎学什么都不深不精。一位中学立志上清华、但高中毕业时被一所美国名校招走的朋友对笔者说:“在这里学什么都不专。这么混两年,真到了清华就根本别想跟得上班!”中国的理工科学生申请美国的研究院占便宜也就在这里:学科的训练充分,不像美国学生,什么都是浮光掠影。

  这一点,看看美国学生申请研究院就更明白了。一个耶鲁大学的本科生,读的是历史专业,毕业进了医学院。笔者开始还以为他是半路兴趣变了,但一问才知道,人家一进大学就计划读医学院,而且用心修了相关的课程,可是专业还是要读历史。这岂不是浪费时间?在美国读法律的最吃香,按说应该有个法律专业吧。但是,人家的学校常常有个法学院,本科却不设法律专业。法学院的学生,按我们的标准,基本都是半路出家。不仅大学教育对专业要求不精,甚至最优秀的学生,求学也常常摆出“不求甚解”状。比如最聪明的人,一般都不读博士。怪不得过去哈佛一位校长说哈佛的本科生比研究生聪明许多。耶鲁一位声誉卓著的文学教授曾经感叹说,他几年能够碰到一个优异的本科生,写出来的读书报告让人叹为观止,比自己的博士生甚至同事的段位还高,实在想找这个孩子谈一谈。可是,这样的学生,从来不来他的办公室,不向他要推荐信,更不会考他的研究生。他教了几十年书,每每为“巴结”不上这样的学生而惆怅。用他的话说,这样的学生,就像天上的流星,耀眼一下,转瞬即逝。为什么?因为这样的学生,东学一点西学一点,不会守着个名教授,大学一毕业,就头也不回地走向社会,很少有要在校门里把东西学专的。

  这一套,我们叫“通才教育”;人家那里,叫“人文教育”(liberalartseducation)。这些都是光天化日之下的常识。但是,我们需要问的是:美国是一个发达得多的社会,从科技到服务,分工都比我们细得多。为什么人家不注重培养我们所津津乐道的“专家”、反而让孩子把大学的大好时光浪费到和自己专业不相关的地方?

  不久前,笔者因购买二手车和车行发生纠纷,有了官司,居然上了趟法庭。此一经历,让笔者对这个问题多少有些了悟。笔者的官司仅涉及两千美元左右,请律师划不来,自己亲自上阵,和人家职业律师对簿公堂。结果,没有专业训练,案子也算赢了。唇枪舌战之外,还长了不少其他见识。

  这种小案,主要是由法官调解,和电视上看到的那种法庭有所不同。受理的其实仅是法官的助手,而且这个人一上午就处理十几个案子。笔者的案子在最后,所以得以看了前面所有案子的情况。这一上午看下来,不能不对那位法官助理佩服得五体投地。因为这十几个案子,涉及的专业五花八门,技术细节非常详细。比如开始有一个是讲建筑施工的纠纷,另一个是牙医和病人的纠纷,笔者的则是销售纠纷。有时一讲到专业细节,比如牙为什么掉了,与医生的处理有什么关系等等,仿佛把你带到医学院的课堂,简直眼花缭乱。但是法官助理应付自如,知道什么时候该提什么问题,什么细节需要澄清。想想看,他每天都要对付这些变化莫测的事情,什么都得懂,非得变成一个文艺复兴式的人才行。你再看看美国最高法院:今天受理种族平权的案子,明天就是干细胞研究,后天又是个计算机的问题。而这些法官的裁决,将决定整个国家的方向。学什么专业才能坐在这样的位置上呢?

  固然,美国需要专家。美国大学培养的专家严重不足,不得不向海外进口。这就使中国、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的专业人才纷纷涌入美国。但是,你仔细一看就明白,这些人,虽然在美国专业上发展得很快、待遇优厚,但是他们本质上属于“零件型”的人才。真正的权力和财富,实际上都在华尔街、司法系统、媒体、政界等地方。在这些地方主持事务的,往往是那些无所不知的文艺复兴式人才。比如上面那位耶鲁大教授提到的那些“流星”般的天才学生,常常就跑到这些地方去了。等而下之的,不少在读博士,和我们这些亚洲来的人竞争“零件”式的职位。

  人类的知识不管怎么发展,人要在现实中面临的也不可能仅仅是某个专业的问题,而是一个有机的社会。教育,特别是大学的教育,就是要为学生适应、改造这样的社会作准备。其实,文艺复兴式的人才,也并非跟着达·芬奇等绝了种。比如在启蒙时代,像伏尔泰、富兰克林、杰佛逊等等,同样是这样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一赶上大时代,这样的人就纷纷涌现出来,塑造人类的历史。许多读者恐怕不知道,杰佛逊不仅起草了《独立宣言》,当了两任美国总统,而且科学、艺术无所不为,甚至每天练三个小时以上的小提琴!

  中国现在赶上了一个大时代。可惜,我们的大学,在大时代中没有大气魄。文艺复兴式的人,仍然不是我们的教育目标。那么我们还怎么能指望有个新的文艺复兴吗?我们的学生,没进大学校门就得报专业,连什么“项目管理”、旅游,也堂而皇之地成了大学的专业。我们生产了一大堆“零件”,却不培养把这些“零件”组装起来的人。这样我们的社会还怎么运行呢?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国画专题
国之瑰宝水墨风情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