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感受中国新棋局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5日04:46 人民网-人民日报

  当今世界没有哪一天没有中国的新闻,但西方人看到的往往是非实质性的新闻,是一些猎奇的或者负面的新闻。“经济饕餮”和“军事威胁”是有关中国的两种流行说法。

  亚洲地缘政治更为广阔的发展没有引起世界足够的关注。然而,这个发展对一个被不容置疑地称为“全球化”的世界具有决定性意义。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外交举措也往往被低估,甚至还不为人所知。15年来,中国奉行一种以建立和平国际社会为中心的外交政策。这项政策首先着眼于它的邻国,同时也着眼于世界。在务实的中国人看来,和平的国际环境是中国社会经济进步必不可少的条件。

  下面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国以积极的态度和妥协精神,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签署了边界协议。三国于1996年与中国和俄罗斯共同建立了上海五国合作机制,后来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该组织于2002年在北京设立秘书处,而且由于乌兹别克斯坦的加入得到加强。

  中国对俄罗斯、印度这样一些大的邻国投以极大的关注,注重在与它们的关系中营造信任的气氛。

  中国同东盟10国建立起了新的联系,这是地缘战略方面最新、最重要的事态。2002年底,这个地区性组织决定在2010年建立自由贸易区。中国抓住了机会,同该组织签署了逐步实现贸易自由化的协议。从更大的范围看,不久前中国和日本、韩国及东盟还决定举办东亚峰会。今年的峰会将在吉隆坡召开,2007年可能在北京举行。在处理这些事务的过程中,中国总的来说是谨慎的,并不谋求当头。这些情况表明,目前正在发生一个直接涉及世界1/3人口的地缘政治变化。令人瞩目的是,这个变化是在没有美国参与的情况下发生的。

  美国仍然是中国事实上必须经常要考虑的惟一国家,美国还是中国主要的贸易出口国之一。所以,中美双方都很注意想方设法避免哪怕是很小的冲突。美国搞霸权是不容置疑的事实,而中国对任何想阻止它尽快建立自己的世界经济关系的企图也可能会十分敏感。中国拥有60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有相当一部分购买了美国债券,这当然是做决策时要考虑的因素。

  2001年,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并在这个组织里起着独特的作用。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团结一致,但在发展中国家要求美国、欧盟以及日本取消农业补贴政策的斗争中,中国并没有冲在前面。正在成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更关心世贸组织运转良好,更倾向于调和而不是对抗。

  此外,中国正在成为一个重要的海外投资国,在现阶段,它投资海外是为了保证能源和原材料的供给。中国国家领导人不久前对非洲和拉丁美洲进行的国事访问就有这个考虑。受到政府“走出去”战略的鼓舞,2004年,中国在海外的直接投资增加了27%,达到36亿美元,增幅很大。中国海外投资的相当一部分用在了矿业项目。

  显而易见,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活跃的、不容忽视的存在。中国有侵略野心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没有任何史实使人相信这一说法。中国人天生务实,他们比任何人都更清楚,没有和平的国际环境,就没有他们自己的繁荣。

  中国是一个新的强国吗?这是毫无疑问的。当美国开列黑名单对某些国家进行威胁的时候,当俄罗斯梦想重振雄风的时候,当欧盟加强政治一体化的努力遇到困难的时候,中国正在成为世界舞台的主要角色,因为中国有独特的、源远流长的社会文化,因为中国善于吸引外界的注意,也善于在世界棋局中布棋,懂得判断自己所遇到的内部与外部困难,并且据此决定采取持久而灵活的政策。当然,只有坚如磐石的国家才能做到这一点。

  在多极化世界还没有变成现实之前,也就是说,在俄罗斯和欧盟成为地缘政治强国、成为多极世界中的一极之前,中国已经在实行灵活的多边和双边外交政策,没有多少响亮的口号,而是与其他国家建立持久的合作关系,这是其外交的特点。

  自以为是的政界对上述变化的关注实在是太少了。全球化的预测大师也往往没有很好地感受中国的新棋局。中国的新棋局同样也应该引起那些肩负着培养下一代、使之适应未来世界的教育界人士的兴趣。

  (本报记者郑园园摘译)

  《人民日报》 (2005年05月25日 第七版)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国画专题
国之瑰宝水墨风情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