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追求天、地、人三和(一把手谈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5日05:02 人民网-华东新闻

  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点在于解决好社会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在当前经济社会加速转型时期,地处孔孟之乡的山东济宁市市中区,结合当地实际,通过营造诚信友爱、公平正义、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与探索。

  天和:抢抓发展机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与文化需求。而社会的和谐程度,取决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作为基层党委政府,需要审时度势,及时发现并把握机遇,选准最适合的发展方向,才能使和谐发展成为可能。

  2003年初,山东省掀起新一轮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热潮,济宁市也根据具体情况继续实施“全党抓经济,重点抓调整”的发展战略,提出“解放思想、扩大开放、优化环境、加快发展”的工作思路。我们在全区开展具体落实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大讨论,确定当年为招商引资年,把招商引资作为全区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并聘请招商顾问和海外招商代理多次赴国内外招商。短短几个月,全区引进项目95个,其中投资过千万元的项目达20个。2004年,全区又引进项目419个,实际到位资金20.16亿元,增长101.6%,其中过千万元项目35个。

  市中区还抓住这一时机,把“大项目拉动整体经济发展”作为工业上层次的突破口,实行区级领导包保重点企业制度,在资金、用地、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全力扶持,扶植起一批在国内外同行业中占有领先位置的龙头企业,如樱花五金、鲁宝食品、鲁鑫油脂、恒松机械等。由于较好地抓住了发展时机,市中区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4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1.2亿元,增长21.5%,超过任务目标3.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19.7亿元,增长72.8%,超过任务目标22.8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8亿元,增长18.6%,超过任务目标3.6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达1.56亿元,增长25%,超过任务目标7个百分点,在全省的排名从2002年的第126位上升到2004年的第106位。

  地和:发挥区位优势

  市中区面积较小,在39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生活着40余万常住人口。有城无乡,发展大工业的空间有限。在这种条件下推进经济的和谐发展,就要利用区位优势,扬长避短,在发展第三产业上做足、做好文章。

  近年来,市中区注重结合旧城改造发展专业市场、商场、商业街,建起纺织服装、鞋帽、家具、土特产等10多个大型专业市场,形成东、南、西、北四大市场群体。目前,全区共有各类市场43处,容纳摊位近两万个,经营商品5000余种,年销售额18亿元,上缴税收3600万余元。去年,全区又新建、改造市场4处,各类专卖店、精品店、连锁店达到2490家。

  在发展第三产业的过程中,市中区突出了“精品拉动”。由蒋林社区居委投资2000万元建设的江南春美食街,是鲁西南最大的餐饮业步行街,恢复了济宁历史风格石街小楼,古朴、典雅、精致,吸引了各地许多著名餐饮企业投资落户。如今,这条不到1000米的小街年收入5000万元,利税逾千万元。

  发挥区位优势,发展第三产业,既要立足本地客户做稳,还要吸引外地客商搞活。其中,九巨龙大市场专门开辟面向南方客户的义乌小商品城,仅义乌一地就有数百户商家到此经营。赛玛特商场是由澳大利亚客商投资经营的本地第一家外资商场,贵和商场则是外地大商业集团在济宁开办的第一家大型高档超市。最近,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将抢摊济宁,大型集团银座商城也将到济宁落户。

  在建设好大型商业网点的同时,市中区全面实施烟草、粮油、放心奶、放心早餐进社区工程,办起各种与群众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小商店、营业亭、零售点、维修点、房屋中介、搬家公司,既方便群众生活,又安置了大量劳动力。

  市中区还依托城市中心区优势,突出发展楼宇经济和现代物流业。200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1.1亿元,增长14.7%,三产对财政收入的贡献逾60%,在全市乃至全省居领先位置。

  人和:党建民安并举

  市中区的居民中,有市直各机关以及中央省属单位的干部,也有外来的经商、打工者;有私企业主,也有失地农民;有家产逾亿元的企业家,也有靠救助金生活的特困家庭。我们以让不同社会背景、不同收入阶层的人群和谐相处为目标,在实现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努力让所有人的生活、工作环境得以改善。

  市中区首先从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上下手,充分发挥全区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举办读书培训班、辅导报告会、学习汇报会等形式,组织各级干部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每星期利用半天时间组织集中学习,多年来坚持如一。其效果在对待招商引资、治理发展环境、搞好社会治安、帮助困难群众等重要工作上得到充分体现。

  和谐社会还要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努力做到人人有工作,家家有住房,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在家出门都有安全感。为此,市中区通过完善区、街、居就业服务网络,加强就业服务指导,拓宽就业渠道,去年新增就业再就业4197人次;进一步扩大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面,参保人数分别达1.8万余人、1.1万余人和1.39万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176元,给万余名低保对象发放保障金1084.5万元;建立社会救助基金,发放绿卡救助、临时救济等救助金60.9万元,285户困难家庭领到政府廉租房补贴。

  同时,我们在全区机关党员干部中开展“面对面、心贴心”活动,定期和经常性地深入市民家中听意见、做工作、解难题,为群众解决具体困难。此外,拨款千万余元组建400人的城区巡防队伍,健全社区巡逻队,区内治安、刑事案件大幅度下降,被评为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区”。

  (作者为济宁市市中区委书记)

  《华东新闻》 (2005年05月25日 第四版)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国画专题
国之瑰宝水墨风情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