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文明古城的时代华章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5日05:40 成都日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纪实——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下)

  去年底今年初,成都提炼出“和谐包容、智慧诚信、务实创新”的城市精神,为成都新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今年2月,以“汇聚天下成都人,汇聚成都天下人”为主旨的“天下成都人”大型外宣活动启动,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示出成都日新月异的变化,反映出城市精神对人们生活和工作潜移默化的影响。10多位市民用8个多月时间拍下了上万张照片,完整地再现了锦江的全貌。他们还从中整理出5000多张,按锦江流向制作出一幅长达100米的摄影长卷。

  5月,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设立的、我市规格最高的奖项———首届建设成都杰出贡献奖隆重揭晓,原金牛区社保局局长向志雄被授予首届“建设成都特别奖”;成都市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毛大付等10人被授予首届“建设成都杰出贡献奖”;青羊区光华街道办事处综治办主任刘振晖等9人荣获首届“建设成都贡献奖”。首届“建设成都杰出贡献奖”获奖事件同时揭晓,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等20项事件榜上有名。落实“子女入学”成都关爱外来务工者我市五城区及高新区试点建设了公益性绿色上网空间,免费为未成年人提供服务,运行以来已经接待了近3万人次。实施帮困助学工程,让数万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小学生和初中生享受到了“两免一补”政策。去年,我市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进行了有益探索,今年又进一步明确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接受义务教育时享有与本市居民同等待遇的办法。

  市委、市政府已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作出明确指示:在充分挖掘公办中小学办学潜力的基础上,利用公办中小学教育资源扩大招生规模,以就近借读的方式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政府投资举办专门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的学校,并按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标准配备设施设备和师资,让民工子女和城里孩子享受一样的优质教育。

  在青羊区投资近600万元建设的“样板小学”红碾小学中,半数以上的孩子都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而由金牛区政府投资400多万元兴建的五块石小学教学综合楼已于去年竣工投用,这所学校可容纳1000多名学生,主要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成都市成华红花学校”等由政府改扩建或新建的“民工子弟校”也为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提供了优质服务,其用于基本建设的总投资超过了2000万元。

  其实,受益的又岂止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外来务工人员本人同样享受到了党和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去年春节前夕在成都建工集团打工的资中农民工朱富强怀揣工钱,舒舒服服地坐着由我市有关部门包租的豪华客车回乡过年。当时,农民工们相互约定,过完年就回成都来。如今,同朱富强一道回家过年的250多位农民工早已从内江、绵阳、中江、遂宁和仁寿等地回到成都,回到了他们的第二故乡。评选“杰出贡献”成都凝聚千万建设者今年2月21日,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和市政协联合倡议,面向全社会开展的首届“建设成都杰出贡献奖”评选活动正式启动。经过2个多月紧张激烈的评选,于5月8日完美落幕。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爱,人民城市人民关心,而人民的城市也同样关心着人民的生活。2个多月的评奖历程让人心生感慨:1000多万蓉城市民被紧紧凝聚在一起,成都的“城市精神”展露无遗。2月27日征集12名“建设成都杰出贡献奖”市民观察员时,竟有5261位热心市民报名参加。市民观察员刘勉还发起了“蓉城高校万名学子为‘建设成都杰出贡献奖签名齐祝福’活动”。

  其实,这次评选出来的重大事件仅仅是成都快速健康发展的缩影,评选出的获奖人物仅仅是建设成都杰出代表的一部分。这其中所蕴含的,既有肉眼看得见的、能让群众感受到实惠的建设“硬”成就,又有肉眼看不见的、对城市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的“软”成就,如制度建设等。

  金堂中学教师童华池认为,建设成都是市委、市政府的职责,更是全体市民共同的义务。成都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默默无闻的贡献者。不管身处高位还是扎根基层,只要为建设成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就能得到社会的认同和政府的嘉奖。这激励着每一位建设者竭尽所能,积极投身成都建设。本报记者周波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国画专题
国之瑰宝水墨风情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