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减肥市场越减越肥(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5日06:42 华商网-华商晨报
减肥市场越减越肥(图)
  目标客户2亿人、100亿元年产值、600亿元“蛋糕”……巨大的数字让人垂涎三尺,什么市场有如此之大的诱惑与魅力?

  第六届中国国际减肥大会的信息表明,我国肥胖者已经远远超过了9000万,体重超标者高达2亿人,2004年减肥产品已占据全国保健品市场的半壁江山,年产值近100亿元。预计2010年减肥品消费额将达600亿元。初夏已至,记者在沈城减肥药品、保健品市场发现新老品牌齐头上阵,一场激烈的战争正在沈城打响……

  市场容量急速激增

  其实,减肥保健品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还不温不火,而且肥胖问题也没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有些人甚至还把肥胖当作是“富贵”的象征,并没有意识到肥胖给人们健康带来的危害;但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减肥保健品好像雨后春笋般一夜之间涌入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对待减肥的态度也日渐科学化、理性化。

  面对中国上亿的减肥大军,以及呈几何型增长的市场极大地刺激了减肥厂商的胃口。目前全国不仅有2000多家中小医药、食品企业开始角逐减肥品市场,而且几家大型医药企业和一些境外厂家也在分割这块蛋糕,吞并、扩张成为减肥品市场的必然趋势。

  减肥产品行业的平均利润水平较高,营业收入保持着旺盛的增长势头。记者从业内资深人士于先生处了解到,去年沈阳减肥市场仅保健品的销售额就高达数千万。

  近几日,记者走访了沈城各大药房的保健品专柜,发现新一代的减肥产品大军占据了减肥市场的大半壁江山。像倡导水果减肥清脂果醋和伊纤梅是在去年的下半年进入沈阳市场的,而注重效果的9快9、旗人等减肥产品则是在今年2、3月进入沈城的,可以说他们的加入最后确定了品牌的架构,也鸣响了沈城减肥大战的第一枪。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减肥产品市场的走势大有在平缓中求发展的趋势,消费者听过、用过的品牌几十种,整个行业看似热闹却没有公认的领军品牌。一些老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呈下降趋势,慢慢地淡出市场,甚至销声匿迹。活跃在减肥市场前沿的新品牌经过大规模的宣传造势,逐渐打出了“知名度”,但还处于消费者的接受和认可过程中。

  目前市场上的减肥瘦身产品名目繁多、更新速度之快并不比巴黎时装逊色,一不留神就很容易“过时”,更有甚者,还在悄悄退出竞争激烈的市场。究其原因,这种现象的出现,还是因为我国的减肥保健品虽经过了10多年的混战,但至今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市场品牌。因而,一些新型的减肥药就可以强闸入市,并以其较为科学的药理、低廉的价格和火爆的炒作,占据减肥用品市场。这些产品由于疗效显著而赢得消费者的垂青和信赖,并使商家获得丰厚回报。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潜力的诱惑,也难怪目前市场上的减肥用品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了。

  差异化竞争求生存

  清脂果醋的沈阳区经理告诉记者说:“现在的减肥产品多如牛毛,没有特色就会被淹没其中。所以我们打出水果减肥的口号,既时尚又健康。”炒作健康概念无疑可以突出自己的产品特色,提高产品差异化程度,这是一种进化的表现。现在很多减肥品厂商都愿意用一些减肥领域中的“新概念”、“新名词”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如能使身体散发出香气的“香体减肥”;吃梅子喝果醋的“水果减肥”;集治疗、保健为一体的“养生减肥”等。

  不仅如此,强大的局部功能性也介入减肥品市场。像收腹、纤脸、瘦腿系列,将美容与瘦身合二为一,无疑不是投了消费者消费所好。减肥胶囊+减肥茶、减肥胶囊+塑身胶带……商家利用这种成套捆绑的销售模式,采用两条腿走路,目的就在于打破了“只促不销”的局面。内服外用、双管齐下的产品吸引了消费者的眼球。无论单一内服的,还是复合减肥的,消费者备受重视的还是“不看广告,看疗效”。

  不得不降的产品价格

  价格的下浮,使减肥产品越来越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在减肥愈渐成为一种时尚的今天,更多的人们加入到了减肥瘦身的队伍中来,减肥瘦身也越来越显示出其平民化的特点。因而走薄利多销的平民化道路才是赢得市场占有率的关键。即使减肥保健品的单价比以前降低了许多,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商家最终的利润总和。因为减肥保健品的“蛋糕”太大,奶油又太多了。

  减肥药品的售后服务也是各个商家迎取消费者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更是促使其继续购买产品的一大王牌。药房的统一销售无法满足日益挑剔的消费者,于是开辟了电话购物、送货到家,精明的商家把触角直接延伸到终端消费群体,扩大了销售网络渠道,完善了售后服务质量。

  本报记者 陈旸旸 实习记者 孙蕊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国画专题
国之瑰宝水墨风情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