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圆明园事件扰攘两个多月北京市文物局终于开了口:(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5日14:49 信息时报
圆明园事件扰攘两个多月北京市文物局终于开了口:(图)
  北京市海淀区政府、北京市文物局昨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回应圆明园事件。《北京晨报》供图

  北京消息

  近两个月来,圆明园“焦点问题”不断。昨天上午,北京市有关部门首次召开新闻发布会,回应圆明园事件。北京市海淀区政府副区长于军、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孔繁峙针对记者关于圆明园防渗漏工程、湖心岛、万春园别墅、砍伐树木等问题,表示将根据《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合理、合法地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但在两位发布会发言人的讲话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替圆明园管理处开脱责任的痕迹。

  对已曝光问题的说法

  就圆明园防渗漏工程问题,于军表示防渗漏工程还需要进一步确认,有关部门正在环境评估中,海淀区政府将根据科学依据,科学开展圆明园遗址保护工作。

  关于湖心岛出租房屋问题,两位官员表示,湖心岛早已经列入清理范围,而且类似问题将合理解决。此次媒体曝光确实促进了湖心岛出租房屋问题的解决。

  孔繁峙介绍说,万春园别墅问题是20年前的历史问题,是圆明园治理早期阶段性问题。万春园的建设是1984年圆明园管理部门与当地海淀乡农民集资联合开发的多功能设施,当时的目的是为了旅游。2000年的规划中,没有将万春园别墅列入搬迁范围。随着对圆明园遗址保护意识的加强,相信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将得到妥善解决。

  孔繁峙说,圆明园最近的一次大规模破坏是1975年“农业学大寨”时期,当时圆明园地区和全国一样,园内挖山、填湖,搞农田建设和兴建工厂。

  对于砍伐树木等问题,孔繁峙表示,园内一些灌木被砍伐,主要是在清理垃圾问题时进行的,今后对于类似工作必须经过不断考证。

  称分歧会一直延续下去

  “多年以来,在圆明园的性质与功能定位、如何保护利用等问题上一直存在分歧。”于军对记者说,“可以说对圆明园的任何一个问题,专家们的意见从来没有统一过,而且,这种分歧相信将会一直延续下去。”

  孔繁峙也表示,在圆明园遗址保护工作,对于“公园”与“遗址”相互关系认识上,仍存在不同的看法,影响了保护和整治的效果。对于圆明园遗址公园要建多少个娱乐、服务等功能区域,始终有不同意见,一些文物专家认为,圆明园遗址公园要全面保护原貌,不能在园区内划分服务区、游乐区等功能区。于军表示,这些意见和分歧也表明了大家对圆明园的关心和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爱护。圆明园管理处也深深感受到了这份沉重的历史责任,充分考虑了来自各个方面的意见,甚至于各类针锋相对的观点。把这些意见落实到工作中,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坚持民主、科学、依法办事,努力把工作做好,满足社会的要求。他说,今年3月底以来,由于部分媒体和一些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发表了对圆明园环境整治工程,特别是对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的意见和看法,引起了新一轮的争论。4月1日,国家环保总局向圆明园管理处发出了《关于责令圆明园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停止建设的通知》。

  于军说,多年来,在圆明园遗址保护和整治过程中,圆明园管理处领导班子带领一千多名职工,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也为此做出了巨大的牺牲。随着社会各界对圆明园要求越来越高,以及各种新的法律法规的出台,圆明园管理处广大职工的认识和工作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经过多年的保护和整治工作,绝大多数圆明园遗址公园内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都已经得到解决,但还有少部分问题也正在解决之中,媒体反映出来的问题绝大多数都属于这类正在解决的问题。

  谈谈整治工程的成效

  于军介绍说,在保护整治前,由于居民和单位的分割占据,圆明园的实际控制面积只有100余公顷,完成搬迁任务后,圆明园的实际控制面积达到331公顷。垃圾处理方面,清理建筑渣土及垃圾达18万立方米,挖湖堆山12万立方米,彻底改变了圆明园遗址公园西部景区垃圾成山、污水横流、河道淤塞、荒芜封闭的状况。完成了一系列绿化项目,栽植乔灌木、花卉47000株丛,绿化面积达到21万平方米,逐步调整了植被,增加了植物品种的多样性,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在景区保护和恢复方面,对遗址保护的理念、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完成了九州清晏景区等一大批景点遗址的试点保护,遗址考古发掘、测绘21100平方米,鉴别归安残存石件5千余件,整修驳岸9700延长米,整修石桥遗址7处。为完善圆明园基础设施,共铺设道路3200延长米,埋设供水管线5300延长米,供电管线2700延长米,修建临时桥8座。

  于军说,为了力争保持圆明园原貌,明确圆明园的历史定位,充分发挥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功能,整治过程中坚决清理与遗址公园功能不一致,与环境不协调的联营项目,清理了惊险桥、水上高架车、碰碰车、儿童乐园等一批项目,调整了部分观赏设施。新华社供稿

  九龙治园是圆明园乱局的体制根源

  《中国青年报》昨天发布评论指出:湖心岛上的狗吠声,终于牵出了圆明园事件中另一个始终扭捏的政府部门,由于出租行为涉嫌违反了《文物保护法》,所以,这一次文物部门已无法再躲闪记者的镜头。湖心岛事件一波未平,“万春园别墅”一波又起。以这一连串事件为标志,“圆明园事件”已经由一个单一的环保事件,彻底演变为一个综合性的行政违法和监管失灵事件。也许随着事件的进展,更多的相关政府部门将不得不陆续站到舆论中心,站到闪光灯下。

  回顾圆明园事件发生、发展整整两个月以来的整个脉络,我们可以发现,圆明园所牵扯到的政府部门真是不少,有环保、文物、园林等等。现在公众普遍质疑的是,为什么整个事件中只有环保部门在艰难地履行着监管的法定职责,而其他政府部门似乎都长时间集体失声做壁上观?

  我们困惑于这样一个问题———那么多条“龙”,怎么就治不好这一个“园”?深究之下则不难发现,圆明园的问题恰恰是因为治理的“龙”太多了,所以这些龙集体观望、集体扭捏、互相推诿。而我们至今所能依靠的,不过是环保这条“觉悟高的龙”。

  其他的“龙”在想些什么,我们不知道。但我们知道,这种“九龙治园”的体制,必然生发责任的推卸、相互的掣肘、相互的依赖,类似的体制之病早已司空见惯。所以,从根本上变革多头管理的体制,也许才是彻底解决圆明园等文物遗产单位管理问题的出路所在。(来源:信息时报)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国画专题
国之瑰宝水墨风情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