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21世纪如何做父母?中国年轻父母看重子女有权势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6日09:09 中国新闻网

  为人父母,总是对自己的孩子充满期望。然而,不同年龄段的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却明显不同。一项新近完成的调查显示,年轻的父母更看重孩子在未来有权有势,而老年人更希望子女稳定和安逸。对于男孩和女孩,父母的期望也不尽相同。

  本次调查由零点公司完成。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方式,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西安、沈阳7个城市的2252名14岁~60岁的当地居民进行了入户访问。

  年轻父母期望子女有权有势,老年父母希望孩子稳定安逸

  调查者根据年龄,把受访者分成3个群体进行研究,年龄为56岁至60岁的为老年群体,年龄为36岁至55岁的为中年群体,年龄在14岁至35岁之间的为青年群体。

  调查发现,对老年父母而言,孩子未来生活稳定、安逸最重要,62.8%的老年父母希望子女未来家庭幸福,有12.8%的老年父母希望孩子未来生活安逸。老年父母对这两项的选择率,在受访群体中都是最高的。

  而年轻父母最为看重的,则是子女能够拥有权势和名利,能够拥有很强的社交能力。青年人中分别有39.3%和14.5%的人选择了这两项,而中年群体这两项的选择率分别为31.2%和11.2%,老年群体对这两项的选择率则只有27.6%和5.9%。

  零点公司资深研究员袁岳认为,这样的选择结果实际上反映了被调查者个人的价值观。中国的父母比国外的父母更愿意将子女看作是自己的产品而不是有独立意识的个体。这种倾向使得中国的父母习惯于让孩子来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

  青年群体大多正处在创业阶段的初期,对他们来说,仅仅有稳定是不够的,只有拥有竞争力,才能在竞争中胜出,而对名利的追求和对社交能力的重视,恰恰体现了他们渴望提升自我竞争力,这种想法同样影响到他们对孩子未来的期望。

  而老年父母经历过了生活艰辛和工作上种种风波,对权势和名利比较看淡,因此相对青年群体,他们显得更加理性和实际,更希望孩子在未来生活得安逸和平稳。

  袁岳认为,这种个人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时有表现。比如孩子选工作,来自父母和来自爷爷奶奶的建议往往不同,这就是父辈和祖辈的个人价值观不同所致。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还没有孩子的居民比已经有孩子的居民更看重孩子在未来“有权势和名利”,他们对此项的选择率高达40.2%,比已经有孩子的居民高出了近10个百分点。

  对此,袁岳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没有孩子的人在生活观念上比较自由化,他们习惯按照自己的意愿取向行事,在问及他们对未来孩子的期望时,他们更倾向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作答。

  多数父母抱持“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的传统观念

  在对儿子和女儿的期望上,大多数父母仍然保留了“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的传统观念。

  调查发现,39.2%的被调查者希望儿子未来“事业有成”,是所有选项中获选率最高的。相比之下,被调查者更希望女儿“家庭幸福”,该项获选率高达54.6%,排名第一;排在第二位的是“有道德”,获选率为35.7%。而“事业有成”的获选率为33.5%,明显低于对儿子的期望。

  可见,相当部分现代人依然遵循着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在他们看来,男性就应该有事业和成就,女性就应该懂得持家,有道德。“这一调查结论与当前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定位相一致。”袁岳说。

  总体来看,父母最希望孩子明白:“家和万事兴”

  从总体来看,受访居民对孩子的各种期望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家庭幸福”,获选率高达49.6%,这正反映了中国人长久以来所保持的“家和万事兴”的观念。

  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分别是“事业有成”和“有道德”,获选率分别为41.7%和38.7%,这在很大程度上也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求上进和重道德的思想。

  位居其后的还有“有权势和名利”、“受人尊敬”和“社交能力强”,获选率分别为34.3%、31.2%、12.1%。

  而对于子女将来“追求安逸”和“我行我素、不受控制”,父母们显然认同度不高,获选率分别只有5.2%和2.5%。毕竟,这两个观念是与中国人勤劳和集体主义的传统文化相悖的。

  (来源:《中国青年报》;李洁言)

  链接

  美国许多家庭教育的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这个目的的期望值不高。所以美国不少父母能较为轻松地对待子女的教育,把子女个性中积极的成分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让子女实现自我价值,他们并不追求高学历、好职业等功利性的目标。

  不少美国孩子从小就一个人睡;一会走路就自己玩耍,很少父母抱着玩;再大些,就有自己的空间,房间的布置和清理全由小孩负责。孩子们从小就做一些有偿服务,如做清洁、帮人看小孩、送报纸等,到了高中或大学后就勒工俭学,换取生活费。

  中国的许多家庭教育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才”,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这个目的期望值高,功利性强,因为“有出息”、“好职业”、“顺境”较难实现。出于这个目的,不少中国父母特别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对孩子的惟一要求就是专心、安静地坐下来读书、学艺,却忽视孩子的天分,限制他们的创造力,结果为了培养所谓的“人才”反而扼杀了天才,“有心栽花花不开”。由于很少考虑孩子的性格、社会适应能力、公民意识等问题,一些孩子即使学业成绩好,将来也未必能顺利地在社会上立足,使父母的期望落空。(边集)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星战前战3》
2005中国珠峰科考
青海禽流感疫情
中超联赛第10轮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大城市停车的烦恼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