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和市场推动“中国创造”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6日09:18 解放日报 |
本报北京讯(记者张斌)中国企业群体已经站在了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十字路口。在昨天召开的2005中国经济高峰会上,参与这一话题讨论的企业家和学者一致认为:中国企业要完成这一转变,需要吸收两个元素———品牌和市场。 哈佛商学院亚太中心研究主任劳维信举了一个例子,大部分中国DVD生产厂家都没有自己的品牌和核心技术,靠为国外品牌贴牌生产盈利。盈利情况怎样呢?一台中国生产的普通DVD在世界上的平均售价为三四百元人民币,出厂价只有百来元,剔除原材料成本和专利费用,一台DVD只能赚几元“汗水钱”。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指出,中国经济如果仍然按过去“世界工厂”的模式扩张,将无法继续:第一,国外市场已很难进一步开发。“中国制造”的膨胀导致他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不得不调整结构,而在此调整过程中,他国产业工人的不满情绪,又必定通过当地政府反弹到我们自身。其次,贸易比价正在失衡。一方面是出口的“中国制造”越来越不值钱,价格一压再压;另一方面,进口的铜镍、石油等资源的价格每天都在上涨。 为此,李稻葵认为,中国企业应当加大研发力度,尽快培育自己的品牌;中国政府则要利用市场机制,促进大企业形成,从而培育大品牌。 营销大师米尔顿·科特勒则建议,中国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通过战略并购、向国外购买品牌的方式,迅速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 市场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另一重要元素。美国建国初期,每个州都有极大的独立权,但除了一条———统一而非独立的市场。美国法律规定,任何一个州都不能对其它州设置任何形式的贸易壁垒。李稻葵认为,这一点正是中国强调不够的。 科特勒说,“中国创造”必须在一个统一市场里才能完成,首先是统一的国内市场,最终是全球市场。在美国,任何一家大的家用电器商店,一种商品的品牌基本都是同样的三四种;在中国,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品牌,一个最普通的电饭锅,都有三四十种品牌。这不仅说明中国的品牌系统比较紊乱和脆弱,而且证明这里的市场不畅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