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国际观察:北约转型拓展新防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6日20:55 新华网

  新华网奥勒(瑞典)5月25日电

  记者吴黎明 马世骏 王洁明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25日结束了在这里举行的欧洲-大西洋合作理事会框架下的首次安全论坛会议。这一为期两天的会议表明,北约这个全球最大的军事联盟正在加速转型,着力扩展传统地理防区之外的全球防务空间。

  转型三阶段

  在上世纪东西方对峙的冷战时代,北约的使命就是为西方提供安全保证,防止“铁幕”另一边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华约)的军事威胁。随着华约瓦解,北约进行首次转型,将原华约成员国一股脑纳入其“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框架,甚至将其中一些国家直接揽入怀抱。在此期间,北约不仅将其防区从原来的西欧扩大到整个欧洲,而且对南联盟进行了军事打击。

  “9·11”事件爆发后,美国以“反恐”安全观取代传统安全观,使“反恐”成为北约的核心使命。随后,北约部队顺理成章地走出欧洲,在阿富汗实施了“反恐”任务。

  北约秘书长夏侯雅伯在会议期间发表讲话时说,经济和技术的全球化改变了世界的安全形势,北约必须通过转型应对国际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地区冲突等新的安全挑战。他提出了北约转型的五个方面:防务观念、军事形态、国际组织间合作、北约“地理防区”概念、北约的政治角色。“新北约”的基本轮廓是:加强快速反应能力;将防区扩大到全球重要地区;与各种国际组织合作;成为全球独一无二的政治军事联盟。

  触角伸四方

  稳定巴尔干、插足中亚、染指非洲、远交日本、近逼中东——这是人们看到的“新北约”。除了美国的“后院”拉美,北约四处出击,处处能看到北约的旗帜在飘扬。

  维护欧洲的安全当然是北约的首要使命。在巴尔干地区,北约仍部署着多国稳定部队,并保持对波黑、塞黑等国政府的压力。此外,北约已扩大了在阿富汗的防区。不久前,北约与格鲁吉亚签署过境协议,北约战机可以横跨欧亚大陆从欧洲飞往阿富汗。近日,北约秘书长夏侯雅伯和北约其他高官也多次表态,敦促乌兹别克斯坦政府接受对安集延骚乱事件进行独立的国际调查。24日,北约正式决定向非盟在达尔富尔地区的维和行动提供军队运输、情报合作、人员培训等后勤援助,这是北约首次突破了地中海这个天然分界线,参与非洲大陆的维和行动。夏侯雅伯25日踌躇满志地表示:“5个月前这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随着布什政府“大中东民主计划”的提出,“大中东”也成为北约官员口中的流行语。北约已就培训伊拉克安全部队达成协议,尽管部分成员有些勉强。

  连地球另一边的亚太地区,北约也推出一个所谓的“联系国”的合作框架,将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进来。一个多月前,夏侯雅伯首访日本,对日本的和平宪法作出了“新的诠释”,提出日本可以与北约携手,在全球部署军队来应对各种新的“安全威胁”。此举无疑正合日本心意,有日本媒体称夏侯雅伯的访问是北约秘书长首次“有实质内容的、历史性的”访问。

  内部受牵制

  北约的转型和使命的扩充无疑与美国的全球战略密切相关。然而,北约内部对此说“不”的声音也从来没有断过。2003年伊拉克战争就是一例。由于法国和德国等国坚决反对,北约没有再次扮演美国的“工具”角色。当传统的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出现巨大裂痕的同时,“反恐”这个一度能够凝聚人心的招牌失去了往日的魅力,北约向何处去成为跨大西洋关系中争论的焦点。

  当年4月,坚决反对美国对伊动武的法国、德国、比利时、卢森堡四国首脑会晤,决定建立独立的军事指挥部。去年11月,欧盟决定用三年时间组建13个能部署到世界上任何热点地区的快速反应战斗小分队。欧盟还准备成立负责成员国军购、军研的协调机构和负责欧盟共同军事维和行动的计划指挥机构。

  今年初,德国总理施罗德在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上提出,北约已不再是“跨大西洋伙伴讨论和协调战略的主要场所”,应当成立一个高级专家小组就改组北约提出建议,这个建议在北约内部引发了激烈争论。

  实际上,欧盟近年来致力于发展独立防务能力,而美国一旦发现不符合自身利益的苗头,就会向欧盟施压,警告欧洲盟友不要忘了北约的存在。可见,北约的欧洲盟国并不希望充当美国利益的工具。因此,美欧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较量,将形成对北约“职能转变”的牵制。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星战前战3》
2005中国珠峰科考
青海禽流感疫情
中超联赛第10轮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大城市停车的烦恼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