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社科院学者提第三种方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7日00:20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方正

  6年前,“圆明园该不该重建”的争论,再次因两派专家各执一词以及传媒争相报道而成为京城热门话题。中国社科院博士生王彬生提出第三种方案:保留圆明园主要废墟遗址,并在圆明园地区创建一所全新顶尖级文科大学,使之与清华、北大成三足鼎立的犄角之势。他说:为振兴教育、振兴中华,应该让“大圆明园区”

  在新世纪来临之际重现辉煌,成为中国的牛津、剑桥区。

  修复方案不可取

  要想完全修复圆明园,使其恢复当年皇家园林的恢弘气势和精雕细琢,不仅耗资巨大,而且工艺上也很难达到昔日水准。历史毕竟已经成为历史,不伦不类地修复它,我们能从文化上得到什么呢?修复不可取。

  反对修复,从理论上说对保护遗址十分有利,但理论不能脱离实际,只要你一天不制订坚决的、并且是可供操作的方案,剩下的一半圆明园就只能继续破败下去。这种破败,同样不可饶恕。禁止修复不可取,尚未对外开放的这大半个圆明园证明了这一点。

  建成中国“牛津、剑桥区”

  科教能兴国。为使中国更迅速地崛起于世界东方,王彬生建议把上述两种针锋相对意见的合理部分,揉和在一起,譬如,双方都认为今天对外开放的“遗址公园”品位不高,双方都认为未开放区的现状必须立即彻底纠正。于是,他在两种方案的基础之上,设想出第三种方案:在大圆明园地区,建设一个国家级文科大学和文科研究基地(他特别强调,在设计圆明园的未来时,应有“大圆明园地区”的概念,它不仅包括今天圆明园的开放区和非开放区,还必须包括圆明园的周边地区)。

  其具体设想是:把中国社科院的研究生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等迁至此处,集中重修。新校名可以叫“东方大学”,也可以保留原来名称。集中在圆明园地区重建新大学的目的,是要借用圆明园遗址以及清华、北大浓厚的历史、人文、学术氛围,把整个圆明园地区建成中国的“牛津、剑桥区”。

  全球范围内招标

  我国的改革开放正在进一步深化,国力也在迅速增强,但众所周知,我国财政状况仍然不够宽裕。为此我建议,新大学的建校经费应从3方面筹措:一是政府投资,其次是全球华人捐赠,最后特别要利用上述单位良好的市区位置,利用市场经济“级差地租”的规律去筹措。其拆迁、再建工程须由中央政府掌管,其具体设计方案和管理人才,可在全球华人范围内招标、招聘。

  建成爱国教育基地

  新大学区的建设与“遗址公园”今后的对外开放丝毫也不矛盾。圆明园遗址之中的大水法、西洋楼景区,仍旧可以被清华、北大、东方大学(我权且这样称呼之)的莘莘学子以及全世界的华人继续“共同享有”,任人凭吊追思,继续保留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功能。

  与此同时,我们更可借鉴发达国家大学的设计经验,建成无围墙、开放式的新大学,让千千万万前来凭吊圆明园的中小学生,同时参观、考察东方大学,激励他们从小发奋学习。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八九十年前,清华、北大先后在此立校兴教,并使之成为全世界华人为之骄傲的高等学府。倘多数学者同意在此修建新大学,倘中央政府同意在此修建新的文科教学研究基地,那不仅北大、清华的师资力量和图书资源可以与新大学共享,圆明园现有的“激励”资源,也可以3校共享。

  作者:方正

  (来源:华夏时报)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