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教育品牌塑造 同构发展此城同校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7日01:39 东方早报

  作为上海高校中的“龙头老大”,复旦大学隐隐起着某种表率的作用。它是大学中的“人民代表”,精英中的精英,以一种团体的优势在知识界屡获殊荣。不可否认,陈平原先生所提出的“个人主义大学观”确实有其独到之处。陈先生认为,大学精神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不是介于庄严肃穆与哗众取宠之间的想象的宗教,而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和事所累积而成的精神之流。所以谈大学精神,必定要以个体的言行举止、著述立场来取代空洞的政治话语。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名牌大学由于其雄厚的整体师资力量和良好的市场口碑,在形塑着某种精神氛围的同时,它们的名称也逐渐从具体事例中抽离出来,变为一种大学符码,一种准商业意义上的品牌,在刺激着考生、考生家长、用人单位和高学历求职者,千方百计与大学亲密接触。邻近同济、交大或者松江大学城的房地产都以大学作为最大的卖点,在这一过程中,大学本身并不是“无辜”的。

  这里透露出一种讯息,大学的身份正在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从教育单一模式向多种融资方式、多种经营方式的新教育产业大步前进。转型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要和原来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形象有所冲突,过度膨胀的都市欲望同时也会对大学的教育基本职能构成威胁。应该说,复旦大学比较好地处理好了这对矛盾。从历史上来看,马相伯、严复、李登辉等几任校长,都以坚持学术自主作为办校的首要任务。早期复旦的教师构成中多的是像周予同、严北溟、王遽常这样的旧派学者,重儒家操守,重言传身教,所以复旦出了文革中“视坐牢如同回家”的贾植芳先生也就不必惊诧了。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建立之前,复旦和同济大学在上海的最北端“同病相怜”。相对于华东师大、交通大学徐汇校区这样有着得天独厚地理位置的大学,复旦在一个相对僻远的环境中也不见得就是一件坏事,在这样的环境中,似乎更能促使学生清心寡欲,发愤苦读,日后终成大器———当然这种相对保守和压抑所造成的负面效果也值得注意。但这并不表示复旦大学就只会受制于人,龟缩于一弹丸之地。也许是近距离交通的不便,反而迫使复旦人在更大领域上拓展空间。依靠着复旦这一品牌,在国际学术交流和经济合作上屡有大手笔。

  20世纪70年代末,正值国家改革开放之初,政策未明,左倾思潮仍时时在考验知识分子的勇气。谢希德教授走马上任,她敏锐地意识到复旦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性,一方面是“学术出口”:率领代表团出席国际核靶发展学会等一系列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在国际上为复旦赢得了声誉;另一方面则是“引进外资”———邀请国外著名人士,与复旦师生面对面交流,为他们开拓眼界创造了绝佳的机会。也就是在谢希德这一任上,复旦开始颁发名誉博士学位。从复旦大学发展的角度来看,这当然是一步妙棋。以名人的人格魅力感染学校氛围,以名人带头,带动学校的学术交流和国际声誉,可谓一箭双雕的神来之笔。

  应该看到,当代复旦大学的发展与上海整座城市的发展是同构的。复旦的产业链依托于上海的经济脉络,通过以上海为中心的庞大市场网络来重新定义新复旦的战略地位。正是在经济和学术的交流过程中,复旦的品牌效应尽显无遗,反过来又促进了教育产业的投入和产出。

  海外又是复旦的一座金银岛。马相伯中、西学并重的眼光,李登辉、谢希德、苏步青的海外背景,乃至现在复旦大学正在努力塑造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形象工程,有形无形中都在使复旦的触角深入到世界各地,内部相对“保守”的学术自主性和外部开放的国际发展,构成了内外双修的新天地,有利于复旦在世界范围内形成自己的学术品牌和商业品牌,也为其他大学的改革提供了某种正面的模范作用。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