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且将新火试新茶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7日05:35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日前,由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茶艺表演团为来宾演示的茶艺,追求“静、清、雅、韵”,主要有备器、择水、取火、候汤、赏茶、洁杯、投茶、润茶、冲泡、敬茶、品茶、收具等十六道程序,诗情画意,出神入化,现笔录如下,以飨读者。

  1、静心备器:每一次的茶会都可能是主客间一生中仅有的一次,所以要以虔诚的心来做准备工作。今天茶艺演示的主茶具是无色透明玻璃杯,辅助茶具有茗炉、水壶、茶匙、茶巾、水盂、茶盘等。

  2、鉴泉择水:“精茗蕴香,籍水而发”。“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也十分;八分之水,试茶十分,茶只八分”。古人早就认识到水对于泡茶的重要性。陆羽《茶经》云:“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泡茶以泉水为佳,要选择清、轻、甘、活的软水。

  3、取火候汤:“茶兹于水,水籍乎器,汤成于火”,“活水还须活火烹”,烹泉煮水要用活火。

  4、新茶酬宾:朋友对坐山花开,品茶一杯复一杯,就是一种缘分。苏东坡词曰:“休对故人说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以新茶酬宾,自是君子之交。

  5、流云拂月:烫洗茶杯。明人张源《茶录》云:“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茶是圣洁之物,茶艺器具必须至清至洁。

  6、佳人入宫:将茶叶置入玉洁冰清的茶杯中。苏轼诗云:“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茶品如人品,佳茗似佳人。将茶轻置杯中,如同请佳人轻移莲步,登堂入室。要想泡一杯好茶,茶叶与水的比例要适当。一般来说,茶叶与水的比例大致为1:50,即每杯用茶2克,注水100毫升。

  7、松风初鸣:陆羽《茶经》有水三沸之说,“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苏轼诗云:“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杨万里诗云:“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霜”。静听水声,如秋风萧飒,涛声阵阵。冲泡新茶,水温宜90度左右为宜,即蟹眼乍起,松风初鸣之时。

  8、温润新芽:注水入杯少许,润泽茶叶。温润的目的是使茶叶吸水舒展,以便在冲泡时使茶叶内含物质迅速析出。经过温润的新芽散发出缕缕清香。

  9、凤凰点头:提壶注水,将水壶由上向下反复提举三次,三起三落,这一手法被称之为“凤凰三点头”。一是经过三次高低冲泻,使杯中茶叶在水的冲激下上下翻滚,促使茶叶有效成分迅速浸出,且使茶汤浓度上下均匀;二是对宾客表示敬意,三是点头象征谦逊、真诚。

  10、三才化育:新茶钟山川之灵秀,禀日月之精华。茶蕴杯中,象征着“天涵之,地载之,人育之”,天地人三才合一,共同化育出茶的芳华。

  11、初奉香茗:客来敬茶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杯杯芬芳馥郁的香茗献给佳宾。

  12、闻香观色:品茶须从色、香、味、形入手。谷雨前的新茶香气馥郁,清幽的嫩香随着袅袅热气缕缕飞出,令人心旷神怡。梁实秋先生说:“清茶最为风雅……主客相对只有清茶一杯,浓浓的,涩涩的,绿绿的”。杯中茶汤清澈碧绿,洋溢着大自然绿色的生机。

  13、赏形品味:娇嫩的芽随波摇曳,又仿佛“绿树丛中大雪飞”,清代诗人施润章诗云:“酌向素瓷浑不辨,乍疑花气扑山泉。”“馥馥如花乳,湛湛如云液。”新茶滋味鲜醇,回味香甜爽口。趁热品味茶汤的滋味,细品慢啜,体会茶的醇和、清淡,从淡淡的茶味中品出天地间至清、至和、至真的韵味来。

  14、重酌酽香:第二泡茶香最浓,滋味最佳,要充分体验甘泽润喉、齿颊留香、回味无穷的感觉。周作人先生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两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乙明珠先生说:“凝视着手边的那杯茶,才感悟到茶的绿,不但是茶的本色也是生命的本色;而茶的苦,不但是茶的真味也是生命的真味啊!”。品茶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一种文明的熏陶。看着碧绿清澈的茶汤,娇嫩的新芽,仿佛是听一曲春天的歌,看一幅春天的画,读一首春天的诗,如同置身在一片浓浓的春色里,感受那自然的气息。

  15、静悟茶味:静坐回味,茶趣无穷。唐释皎然诗云:“一饮涤昏寐”,“再次清我神”,“三饮便得道”。宋人苏轼诗云:“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今人赵朴初诗云:“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茶艺是饮茶的艺术、生活的艺术,也是人生的艺术。

  16、收具礼别:共饮清茶是一种缘分,愿大家彼此珍重,期待着有缘再次相见。以寿正平/文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