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成专家累不累(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7日05:43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 ||
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硬道理,这样方能“天人合一”,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但问题的关键是吃什么,怎么吃。老祖宗讲究食以味为先,他们饕餮于“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比举箸四顾心茫然的现代人要超脱得多,大概不会为食品安全的破事食不甘味诚惶诚恐。平民百姓不管什么海参鱿鱼、满汉大餐、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类,口腹之欲咱暂且放在一边,退而求其次,只管如何吃得安全放心,收拾出放置一张安全餐桌之地。 须知病从口入,如何给嘴把好门,兹事体大,丝毫马虎不得。吃什么、怎么吃固然不可避免面临执行的难题,但也不能无明确思路先吃了再说,甚至干脆来个取消主义的吃法: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毕竟命是自己的,还得靠自己精心维护。看来,采取冒险主义和鸵鸟政策都不可取,对“爱惜自己羽毛”的现代人来说,以肉身和林林总总来路不明的食品相搏的成本太高。 翻开硬币的另一面,我们还是不无沮丧地发现,虽说人是高居食物链顶端除了板凳腿不吃之外的超级消费者,但在市场汪洋中处于信息劣势的消费者仍然摆脱不了弱势地位。一不小心就可能着了伪劣食品的道,吃的过程也变得异常凶险起来。不过好在消费者还有众多自我救济的渠道,听居委会大妈讲那采购的事,一期不落地看《每周质量报告》,口耳相传中分享着油盐柴米的话题……一个个专家型消费者就是这样炼成的。所谓久病能成医,吃出满腹委屈和经验的消费者,不待扬鞭自奋蹄地自学成才,无疑既壮大了专家型消费者的队伍,又极大地提升了消费者群体的整体素质。真是“播下的是跳蚤,收获的竟是龙种”。但意外之喜却未必是福,消费者变成专家型也未必是社会之幸,而恰恰击中了食品安全的软肋,反映出食品监管的不力。这样的专家,窃以为,还是少点为好。 行文至此,我脑海冷不丁蹦出个幼稚而又浪漫的念头:什么时候不再涌现专家型的消费者,取而代之的是“傻瓜型”的消费者呢?也许这要寄希望于科技的进步,比如把嘴安上一道真正的“防毒墙”,当吃到有毒食品时就自动报警。但这还是不够人性化,再说消极防御不如积极进攻,最好能把监控的关口再前移,那就最好能发明一种和筷子大小差不多的探测器,买米买菜搁上面一戳,呵呵,没毒,请放心食用。那,该有多好。①5 诗曰:食品安全大如天,开门七事莫等闲。 吃成专家休言累,久病成医也不难。 孙勇/文李庆琦/图 责任编辑:陈要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