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从群众文化走向公共文化(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7日05:56 人民网-人民日报
从群众文化走向公共文化(图)
北京朝阳区文化馆大厅。

  本报记者 陈原

  公共文化的中心

  踏进前厅,门楼、香车、暖轿、笼屉,一件件表现悠久岁月的文物,使你不能不驻足观赏良久,沉浸在历史长河的想象中;沿着楼梯向上一路走去,老照片、新画作、风格各异的雕塑、琳琅满目的书籍、典雅稳重的装饰,不时映入眼帘,让你感觉仿佛是在文化长廊里漫步,在艺术风情内濡染。

  大剧场、TNT小剧场、后SARA剧场、小梨园剧场、屋顶剧场、舞蹈剧场,还有即将建成的其他风格的3个剧场,统称“9个剧场”,上演了中外名剧,举办了各类主题的诗歌朗诵会,林兆华、李六乙、孟京辉等艺术家还推出了自己的新作。

  英语角座无虚席,教师、学生、职员、工人,老老少少,幽默有趣的对话、声情并茂的叙述,不时引起爽朗的笑声。英语角坚持数年,既是南来北往交流的好去处,又是居民学习、探讨的课堂。

  展览厅一年四季无闲时,摄影、绘画、书法,不仅名家,只要学有所成者都可以拥有一席之地。

  门外的广场并不大,但承载厚重,露天电影、文化书市持续多年,闻名遐迩。

  培训楼里舞姿婆娑,歌声阵阵,画笔灵动,有上千人在此同时学习。长期的,短期的,成人的,少儿的,各种培训班向机关、工厂、公司、社区、学校输送了大量文艺人才,促进了各地的文化活动。正在举办的《黄河大合唱》培训班就有150多人报名,使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活动有声有色,迅速传播。

  “社区一家亲”、“农民工影院”、“春天送你一首诗”等30多项活动,使朝阳区文化馆树立起自己的公共文化品牌;一年演出200多场、展览200多次、露天电影放映100多场,每年共接待观众100多万;培训班60多种,2000多班次,每年接纳学员高达30多万。可以说,他们正在成为北京市公共文化的中心。

  社会职能的转变

  1958年建立的朝阳区文化馆与全国各地的文化馆一样,曾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的传统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和规范期,所谓规范,就是通过验收,达到“七部一室”的建制。可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各地文化馆产生的思想困惑和功能萎缩,又让朝阳区文化馆不得不开始重新设计自己。

  当你走进朝阳区文化馆的大门,根本找不见一处行政式的办公室,连馆长徐伟也不例外。他说,所有工作人员的工作处就是自己所承担的项目地点,而他自己呢,则是四处为家,哪里需要就出现在哪里。徐伟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音乐系,在文化馆干了20多年培训工作,深知文化馆的重要和文化馆的弱项。8年前,当朝阳区文化馆新馆建成时,他当上了馆长,立即着手重新定位。

  徐伟认为,文化馆原先的格局和思路十分狭隘,常年将工作性质局限在群众文化之内,定位远远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具体讲,就是只把工作范围置于文艺,只把工作层面放在业余,只把工作对象设定在所在区域的老人孩子,最多辅导辅导厂矿的文艺骨干。朝阳区文化馆新馆的改变,就是要打破区域、跨越层面、超出局限。他们将自己定位在公共文化中心这样一个位置上,既有业余文化,也包含专业文化,职业艺术与非职业艺术并举,不但为社区居民服务,也为大使馆、写字楼、学校、机关以及一切人提供享受文化的机会。

  文化馆是公益性事业单位,靠政府拨款,前些年有些文化馆实行改革,自己创收,利用有利地段靠出租房屋赚钱,并将原有公益性服务变为赢利性而增加收入。徐伟说,无论是依赖拨款,还是变公益为赢利,其实都不能解决文化馆功能萎缩的问题。他说,假如仅仅依靠拨款,就只能是给多少钱办多少事,并且还是一些低水平的事;假如赢利成为文化馆的目的,那就不再是文化馆了。朝阳区文化馆的改变,则是在坚持公益性质的基础上开创多种实践形式。

  经营机制的创立

  近年来,朝阳区文化馆树立了“开放办馆,多元发展”的经营思路,形成了“确立公共文化观念,创收带动事业发展”的改革策略。现在的文化馆实际上已经组成了一个文化经营实体,设立演艺、放映、展览、学校、物业、装饰、国际交流等多元项目,向馆内外招聘项目负责人,定出责任指标,120多位工作人员都是以项目为核心竞聘上岗,有人按照时间聘,有人依照项目聘,奖惩分明。2002年,他们终于完全摆脱了依附财政拨款的被动情势,创收突破千万元,2004年又达到1179万元,今年的目标将达到1418万元。这些收入主要来自那些纯经营项目,比如文化书市每年的经营指标就达35万元。

  纯经营性项目和丰硕的经济效益并没有改变朝阳区文化馆的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为主的立馆方针。过去受拨款限制,公益事业投入少得可怜,束缚了文化馆的工作,无法实现文化馆的本质功能。如今实力增强,他们可以放开手脚,高水平、高标准地完成文化馆的职能工作,仅每年投入公益项目的建设经费就有300多万元,剧场越来越讲究,培训器材越来越现代化,赠送项目越来越多,纯社会效益的活动越办越有活力。

  只要有利于市民文化素质提升的事情就是文化馆的工作,另外有关温榆河两岸的历史文化、城市雕塑的具体现状、文化市场的利弊、小剧场的前景等等,都被朝阳区文化馆纳入工作范围,以详尽客观的调研报告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施政依据。

  农民工放映员培训、诗歌朗诵会、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二闸狮子”民间舞蹈抢救、文化工作培训、老大妈论坛、文化干部研讨会、安徒生诞生200周年专题以及“社区一家亲”等品牌活动,几十项公共文化项目,都是无偿举办的。另外,每位培训干部每年去基层单位文化辅导不得低于200小时,每人还要自创一项有影响的基层活动,这些都不同于从前的文化馆。

  由于朝阳区文化馆的活动不设区域界限,包容文化各个层面和门类,成为公共文化的一个中心舞台,因此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市民,有人为了免费品味,有人为了有偿享受,有人为了增长技能知识,有人为了消遣娱乐交流,任何人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一方文化乐土。他们多次被树为全国的文化馆先进典型,公益文化创造和推广位居全国文化馆前列,各省市文化馆纷纷前来参观,日、韩、法、越、以色列、希腊、墨西哥等国文化团体也慕名而来。

  文化馆也要与时俱进

  文化馆是我国文化工作的独特形式,曾在各个历史发展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环境的迅速变化,尤其是市场经济的推动,文化工作也呈现崭新局面,这使文化馆的经营思路和社会职能面临考验,旧的理念和方式显然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过去的文化馆工作,一直被列入群众文化的范畴,业余、非职业、属辖区域、基层单位、街道。老老小小、说说唱唱、蹦蹦跳跳,似乎才是基本功能和基本对象。一旦社会结构改变,文化品位提升,文化内涵扩充,这种功能自然萎缩。有些文化馆为了解决经费问题,以出租地盘作为发展出路,歌舞厅、餐饮业成了文化馆的一大景象,更导致文化馆工作的低落。北京朝阳区文化馆的经验,为我国文化馆工作开创了一条新路,值得借鉴。他们的公共文化建设,就是让所有文化资源由社会共享。在这里,文化是大家的文化,所有人的文化,不分门类,不设界限,没有专业和非专业,面向区内外、国内外,只要是文化,只要是来者,都纳入他们的工作视野。这种以服务群众为宗旨的工作方式变革的成功经验,值得有关部门重视与借鉴。

  ———编者

  《人民日报》 (2005年05月27日 第十四版)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